69岁,武汉大学教授,创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刘尚文集三个标签于一身。
昨日,以精准扶贫为主题的创享构树产业工程推进发布会在武汉召开,国内200多名业内人士齐聚一堂,刘尚文忙得不亦乐乎。演讲、洽谈、推介,一刻不停歇。
如果不看身份证,没人相信他已从武汉大学退休9年。“还想再干上10年,这辈子不留遗憾。”刘尚文说。
一篇文章引发的科研故事
构树是一种多年生阔叶林木,包括沙皮树、浆树等,广泛生长在农村、山林。 在刘尚文的办公室,摆放着6张发明专利证书,全与构树有关,业界称他为掌握中国构树产业核心技术第一人。
20年前,刘尚文在武汉大学从事病毒学研究。1997年,他无意中在一本学科杂志上看到,构树叶蛋白质含量高达20%至30%,氨基酸、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丰富,是一种良好的饲粮资源。“不可能吧。如果真是这样,猪吃了构树叶岂不很容易长大?”当过知青、养过猪的刘尚文对此文结论产生了怀疑。
第二天,他便从珞珈山采集了一批构树叶,检测结果发现,树叶蛋白质含量真的高达27%。
这激发了刘尚文的好奇心,他决定寻根问底。
当年,他在九峰山养了20多头猪,用构树叶作为饲料喂养,但猪依然成长很慢。事后,通过检测猪的粪便发现,猪只消化了构树叶20%的蛋白质,剩余的80%被排泄了。
找到原因后,刘尚文和团队于1998年向湖北省科技部门提出申请,立项研究。通过3年多努力,成功研发出构树叶微生物发酵技术。经权威机构检测,构树叶发酵后,猪对蛋白质的吸收消化率提升到80%。
掌握了核心技术,刘尚文觉得构树产业大有作为。从此,他的人生走向了另外一条轨迹。
坚守12年,教授初次创业宣告失败
刘尚文的技术发明,不仅引发科技界关注,也引起了湖北省委、省政府关注。
2004年,省政府成立推进构树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相关部门拿出100多万专项资金,扶持刘尚文创业。
当年,56岁的刘尚文成立湖北大自然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试图推进构树产业化。“但是,创业与科研完全不同,起初设想的规划一个都没实现。”刘尚文坦言,按计划,公司在政府支持下,引导农民种植构树、建立基地,然后引入社会资本办饲料加工厂,再卖给养猪厂。可实际经营中,农民对种构树不感兴趣,社会资本不愿意投入,公司经营举步维艰。最困难的时候,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
后来,公司靠向一些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赚取微薄收入,勉强度日。“彷徨、失落、沮丧,心头涌上过各种滋味,甚至一度怀疑办公司是一个错误选择。”刘尚文笑称,退休后,家人、同事都劝说:“老刘,你都60多岁了,还折腾啥,好好享受下生活吧。”
尽管颇有不甘,但2015年春节,刘尚文最终下定决心:年内彻底退出公司,告别创业生涯。
借力精准扶贫,创业迎来第二春
宣布退出后,他没想到,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忽然,刘尚文又成了“香饽饽”。
从2015年3月起,刘尚文经常接到外省投资人电话,对方都希望与他合作,开发构树产业。
起初,刘尚文十分不解,以为对方开玩笑。“构树产业的春天来啦!”对方说,2015年1月,国务院扶贫办列出易地扶贫搬迁、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等精准扶贫十大工程。
得知这一信息,刘尚文像打了鸡血一样,满血复活。他每天查资料,不停与各路投资者对接,最终敲定与来自深圳前海的创享合作。后者出资1.5亿元,刘尚文和团队以技术入股,共同组建创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有了资本,有了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支持,新公司很快在广西打开市场。
不到两年,在南宁、桂林等地,他们引导农民种植3万亩基地,建立饲料加工厂和养猪厂。仅去年一年,该公司的构树生态猪肉在广西销售额达1.5亿元,带动当地种植构树的贫困户亩产增收3500元。“这次在武汉开会,希望把这个产业在家乡做大做强。”刘尚文介绍,公司已在武汉、襄阳初步建立种植、饲料加工基地,下一步,想拓展区域。“69岁,对我来说,新的创业才刚刚开始。”刘尚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