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昱宏生物> 昱宏共享
栏目类别

中国原料药生产区域迁移进行时

 中国原料药行业,历经了从集中到分散的转变,形成了全国遍地开花的局面。如今受环保高压,成本上升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原料药生产区域逐步转移,三四线城市或成为未来原料药生产集中地。

  四大家族成历史,遍地开花埋隐患

  曾几何时,中国大宗原料药出口是带动整个医药行业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的头号功臣:青霉素工业盐、维生素、解热镇痛类原料药等产品甚至成为中国原料药乃至制药工业的代名词,曾经的高位行情也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而 “家族”一词更是被作为荣耀冠于龙头企业身上。

  华药、鲁抗、石药、哈药,是当时业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四大家族”,其以维生素、抗生素等大宗原料药生产为主,无论是产品销量,还是品牌影响力,在海内外原料药市场均享有盛名。

  中国原料药领域温度持续升高,许多资本、企业开始投身其中,原来的原料药企业也不断扩大生产。中国原料药的格局逐渐被打破,原料药企业数量日益增多。以青霉素原料药生产为例,作为早些年我国医药工业重要战略品种的青霉素由于发展迅速,吸引了诸多企业生产青霉素原料药,在短期内中国青霉素原料药生产企业从五六家增加到十几家,而且还在持续增长。

  青霉素原料药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诸如维生素C、解热镇痛类等其他一些大宗原料药的情况也大同小异。原料药企业的迅速增多,原料药产量急剧提升,在多个原料药产品上出现重复建设、同质化的现象,产能严重过剩,进而带来恶性竞争。

  与此同时,由于成本、环保、监管以及竞争加剧等因素,从2005年开始“四大家族”也出现发展危机,谋求向制剂转型,其中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石药,其开始向制剂转型,而且坚定地瞄准创新药,经过多年的发展不仅摆脱了原料药的“影子”,且成为国内领先的药企。

  原本的“四大家族”,或者转型,或者升级,再加上持续不断的新涌入的原料药企业,整个中国原料药市场格局和版图已经重构,不再集中在过去河北、山东及东北等区域,迎面而来是全国遍地开花的格局 ,并持续到今天。当然,新的格局也有存在新的问题,随着行业本身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当前中国原料药产业又一次走到了路口。

  原料药生产区域迁移进行时

  从以往原料药企业的区域来看,最早集中在河北、山东及东北等区域,早期的“四大家族”都在这一区域范围内。随着原料药行业的发展,全国遍地开花,整个区域逐渐开始呈现出分散化,但仍然以东北及沿海地区为主。

  其中,沿海地区由于本身先天上的出口交通便利等优势,逐渐成为我国原料药的集中生产地,比如2016年浙江省药企占了世界十大原料药生产商的四席,表明浙江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基地。

  在浙江省,原料药生产的集中地,不是杭州市、温州市这些人们都知道的城市,而是台州市这一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数据显示,浙江台州最高峰的时候有着上千家药企,绝大部分都主要以生产原料药和中间体的小企业为主,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原料药城市生产基地,并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当然,此前台州市加大了环保整治力度和监管力度,关停了众多医药化工厂,如今只剩下为数不多的环保能达标的原料药企业。

  需要指出的是,早期原料药企业都集中在一些省份的省会城市或者重要城市,如河北省的石家庄,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等,且大都在一些较为中心的区域,但由于随着环保压力加大,监管日益严格以及成本的不断上升,很多原料药企业开始从城市的中心向郊区转移,更多的企业开始向更偏远的城市转移。

  环保高压

  在全国整体环境治理形势下,各地都面临环境容量不足的问题,能够接受原料药项目的地方很少。不少区域规划(如长江经济带规划)将化学原料药纳入限制类项目,大量原料药企业被城市规划(如北京)要求强制搬迁;很多传统原料药生产基地(如台州)都面临整改压力,严格限制新建、扩建项目。所以,一些大宗原料药生产以及诸多原料药生产企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不过,就算往中西部转移,多数原料药企业仍然选择的是中西部省份的一些比较重要的城市,如二线城市,经过一段时间发展,这些原料药企业发现仍然还是存在成本居高不小、环保压力不堪重负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原料药企业。

  成本上升

  一二线城市给予原料药企的环保监管压力,使得原料药企只能在政策要求上亦步亦趋,否则将会受到新环保法颁布以来愈发严厉的惩罚措施,这不仅提高了企业违法成本,并且还严格了民事追偿,且明确指出超标即违法,违法即受处罚等非常严格的惩罚措施。如规定了按日计罚制度,罚款总额上不封顶,建立“黑名单”制度;责令停业、关闭,甚至规定了行政拘留。所以,诸多企业决策者,只能不断的在企业环保上不断的加大投入,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治污、化污系统,环保设备,导致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除却满足环保需求的投入,一二线城市还将从各个方面“围剿”原料药企。

  一是土地成本压力。一二线城市经历多年的发展,高科技、轻资产、第三产业的不断扩张,城市土地资源也日益紧张,或许原料药企一开始落户的地区不是城市核心区,而近年来才发现已经处于市中心圈内,土地租金压力开始逐渐显现。

  二是人力成本压力。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升,城市人口的综合素质和收入期待也在不断的攀升。对于原料药企这类基础工人比例较大的工业企业而言,如果不提升员工待遇,就会出现留不住人,开不了工,出不了货的尴尬境地,所以只能被动的跟随潮流提升员工待遇。

  成本的不断上升,企业却只能不断的妥协,这只会陷入恶性循环,在原料药货源不断受到印度等新兴原料强国的竞争压力的今天,我国原料药企遭遇“两头受气”的局面,更遑论提升产能和产品质量,扩大企业规模,谋求进一步发展。

  当前的一二线等大城市,已经越来越不适合成为原料药的主要生产地,与之相比,三四线小城市在成本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再上一些三四线城市在政策、资源等多个方面能够给予更好的支持和扶持,反而开始成为更适合形成原料药生产的地方。

  省钱的“贤内助”

  三四线城市多分布在我国中西部,东北地区,受“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等等国策的影响,这些城市也逐渐迸发出新的发展活力。在三四线城市中,众多开发园区纷纷设立,城市规划也愈发合理,招商政策也频频出台,许多原本在一二线城市的工业企业也逐渐开始搬迁至这些三四线城市。

  对于原料药企而言,三四线城市能给予他们许多一二线城市不能提供的便利。首先是相对较为便宜的土地,三四线城市的城市化率一般而言,不会太高,工业园区的规划相对一二线城市较早的设置也比较科学,在土地租金、配套设施的建设上也能给予原料药企业更多的支持。

  其次是人力成本优势。原料药企如果能够在三四线城市立足,就能够本地消化一大批一线员工,而三四线城市的平均工资也相对较低,能够为原料药企节省一大批的日常运营管理费用。

  再者是最重要的环保成本减轻。一二线城市由于自身城市定位和当地高收入居民、政府对于青山绿水的相对高要求,加上中央政府对于这些城市的关注,环保政策执行标准较高,临时检查也更加频发,原料药企压力很大。而三四线城市人口相对稀疏,环境承载能力也较强,只要原料药企能够达到中央对于环保红线的要求,原料药企的环保成本也能大大降低。

  天生的“承接地”

  三四线城市能给原料药企业“减负”之外,三四线城市在城市定位上也与原料药企“高度契合”。

  在一二线城市发展空间逐渐耗尽,城市工业规划用地愈发紧张的今天,除却高精尖产业,第二产业中的绝大多数工业已经不太适合在一二线城市发展。朝阳产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第三产业等已经成为这些一二线城市的名片。

  而与之相比,三四线城市在这些火爆的朝阳产业面前是与一二线城市完全没有竞争力的。一是相对而言,三四线城市的教育产业相对落后,无法为这些产业提供优秀的人才,二是没那么优秀的城市服务功能,留不住这些在生活、教育、消费上要求较高的人才。

  所以,三四线城市在当今中国的定位非常清晰,就是作为一二线城市的工业企业的战略承接地,尤其是原料药企。原料药企只要留住业务骨干和技术人才,在土地充裕的情况下,多多考虑员工福利,然后招收三四线城市的当地人口作为一线工人,就可以完美复制搬迁之前的经营状况。而且,在当前中国交通网版图不断丰富的今天,也不存在很大的运输成本问题。

  政府招商引资的“诱惑”

  除此之外,三四线城市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等国策的影响下,当地政府的招商引资压力也十分巨大,每年考核一个地方政府的“政绩”的决定因素,就是该政府的经济发展增速。

  而决定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增速,最直接也最快速的方法就是“招商引资”,企业的直接入驻和投资,能直接促进当地的经济总量上升,拉动城市建设产业的增长,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提高人均收入。这些系列影响,将会极大的加快三四线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地方政府的“年报”上也能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所以,原料药企若是表露出搬迁到一个三四线城市的想法,想必三四线城市的招商引资官员会“蜂拥而至”,争先恐后的提出各种优惠政策欢迎原料药企到他们的地盘上投资兴业。当然,于公于私,原料药企迁移到三四线城市都是一个三方互利的局面,一二线城市松了一口气,三四线城市争了一口气,原料药企也得以续了一口气。

  总而言之,一二线城市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的今天,已经愈发不太“欢迎”原料药企落户和发展了。而从全国范围来看,相比较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小城市在成本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再上一些三四线城市在政策、资源等多个方面能够给予更好的支持和扶持,反而开始成为更适合形成原料药生产的地方。中国原料药选择与一二线城市和平分手,迁往三四线城市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