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遗传因素及生理特性 不同品种鹅的产蛋性能不同,母鹅产蛋量的高低,50%由品种决定,一般体型较小的品种产蛋量较多,体型较大的鹅产蛋量较少。选择优良的种鹅品种可以提高种鹅的产蛋性能,生产上通常用高产鹅为做母本,体型较大的鹅作为父本,两者进行杂交以生产肉鹅,利用鹅的繁殖性能良好这一特点,可繁殖出更多的后代。遗传基因不仅决定了鹅的产蛋量,还影响着种鹅的其他生理特性,而种鹅的这些生理特性对种鹅的产蛋性能也存在着影响。其中就巢性是导致鹅产蛋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数品种的鹅都有很强的就巢性,并且种间存在着差异,就巢总天数与产蛋量呈负相关。种鹅持续产蛋后血液中的孕酮水平会升高,可以促进垂体分泌大量的催乳素,而降低黄体生成素的分泌量,导致种鹅停产,启动就巢行为。如果发现母鹅有恋巢行为,应立即将其赶出鹅舍,使其无法接触到蛋或巢,让种鹅在短时间内停止就巢,以尽快恢复产蛋性能。 2、饲养管理 种鹅的使用年限不同,产蛋性能也不同,一般种鹅在第一年的产蛋量低,蛋重较小,第二、第三年的产蛋量逐渐增加,蛋重也相对较大。到第四年后,产蛋量逐渐降低,并且蛋的品质也有所下降,所以,当种鹅的使用年限超过4年以上,就应视种鹅的实际生产情况酌情的进行淘汰,对于达到4年以上,产蛋性能仍表现良好的种鹅则可适当的延长种用期。 种鹅的健康状况对其产蛋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体质较差的种鹅产蛋量低,如果生殖器官发育不全,还会干扰其他种鹅的交配和产蛋。带病公鹅会通过交配将疾病传染给母鹅,从而影响母鹅的产蛋量。因此要保证鹅群的健康度。鹅在育雏期和育成期的饲养管理不当,常导致群体中鹅的体况的差异较大,均匀度差,导致种鹅开产时间不整齐,使产蛋高峰期延迟,持续时间短,有的甚至无高峰期,严重影响了群体的产蛋性能。因此要做好种鹅产蛋前期的饲养管理工作,以保证鹅群的均匀度以及健康度。 3、饲料及营养水平 饲料的质量及其营养水平是影响种鹅产蛋性能的重要因素,如果饲料原料的质量出现问题,在购买时不注重饲料的质量、贮存过程中出现霉变,或者被有毒有害的物质污染,不但会使鹅的采食量下降,导致鹅营养的摄入不足,在鹅采食后,还会引起中毒反应,导致健康以及产蛋性能都受到不利的影响。因此,要注意饲料中的营养成分缺乏、营养水平较低、各营养成分的搭配不均衡而使营养物质间的比例失调,会造成鹅的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导致公鹅的体况下降,性欲低下,配种能力不强;母鹅则表现为膘情下降,产蛋量减少,有的甚至停产。因此要保证种鹅的营养供给量,但是要注意避免提供过高的营养水平,否则会导致种鹅的体况过高,如果母鹅过肥,会使卵巢的输卵管中有大量的脂肪沉积,影响卵子的形成、排出以及受精;如果公鹅过肥,则精液的质量较差,并且体态笨重,不利于交配行为的进行。所以在实际的养殖生产中,要根据种鹅的体况、配种、产蛋、孵化等不同的阶段,并且要细心观察种鹅的粪便及精神状态等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日粮的配方,以满足种鹅在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特别是要注意产蛋高峰时的营养供给情况。 4、环境因素 光照与鹅的繁殖性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长短光照周期的变化刺激,使种鹅出现季节性繁殖。其中光照时间对繁殖性能的影响较大,光照的长短变化关系到种鹅繁殖的开始与停止。研究表明,短光照可以使种鹅产蛋全期的平均产蛋量提高8.14枚,其原因是光照影响了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生成,此激素可以作用于垂体,调节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素的合成与分泌,这两种激素协同刺激成熟的卵泡排卵,形成鹅蛋。因此,做好光照管理可以缩短种鹅的休产期、延长产蛋期。要根据不同繁殖类型的种鹅,有计划的进行光照控制,可有效提高种鹅的产蛋量。 适宜的环境温度对种鹅的产蛋性能有利,如果环境温度过高,当超过30℃时,鹅会出现食欲不振或停食,产蛋量会明显下降或发生停产;温度过低会导致种鹅摄入的营养多用于抵抗寒冷,会造成能量的浪费,如果不及时的增加饲喂量或者提高日粮的营养水平,会使种鹅发生营养不良而引起产蛋量下降。一般鹅舍内最适宜的温度为10~20℃。 5、应激 种鹅在产蛋期对各种应激表现的极为敏感,温度骤变、突然换料、停水电、噪音、免疫、通风等都使种鹅发生应激反应,从而导致种鹅产蛋性能发生改变,应激反应严重时还会导致鹅的死亡率增加。所以要加强种鹅的管理,尽可能的避免应激反应发生,保证鹅舍的安静,换料要逐渐进行。可以在日粮中适当的补充硒、锌、碘、锰等微量元素,或者碳酸氢钠等电解质,可以有效缓解应激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