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昱宏生物> 疾病防治
栏目类别

中兽药在非洲猪瘟防控中的作用

非洲猪瘟(非瘟)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任何有效疫苗可以使用。猪感染非瘟后,存在免疫系统过度反应的现象。过度的免疫反应使体温迅速升高,破坏了正常的生化反应。中药对免疫系统的调控是双向的,既能抑制免疫,也能增强免疫,能起到免疫平衡作用。

1 任何猪病的发生均取决于三个因素:病原毒力、病原数量及猪的综合抵抗力,非瘟也不例外

1.1 非瘟病毒的毒力 病原的数量可以通过生物安全措施使其数量降低到最低,直到最低感染量以下。猪的综合抵抗力分为特异性抵抗力及非特异性抵抗力。特异性抵抗力往往通过疫苗实现,目前为止,非瘟病毒还没有疫苗。

1.2 非特异性免疫力 包括组织屏障(皮肤和黏膜系统、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免疫分子(补体、细胞因子、酶类等物质)。中药对肠道细胞的改变,效果非常显著且容易评估。很多研究表明,某些复方中药能够使肠细胞更紧密,通过猪肠道的物理特性检测,我们会发现猪的肠道变得更有弹性和韧性。非瘟病毒感染后,出现红细胞粘附在免疫细胞上的细胞聚集现象。病理学上,可以看作是血栓与血瘀。中药中很多能活血化瘀的中药,可增强血液的流动性、减少红细胞聚集。

2 中药对免疫力的调控作用非常确切

猪感染非瘟后,存在免疫系统过度反应的现象,可能是非瘟病毒侵害免疫系统,使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也可能是非瘟病毒损伤机体的实质器官,受损细胞进一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了针对自身细胞的免疫。过度的免疫反应使体温迅速升高,破坏了正常的体内生化反应。中药对免疫系统的调控是双向的,既能抑制免疫,也能增强免疫,能起到免疫平衡作用。从现代药理学的角度,中药对免疫系统的平衡作用主要体现在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的绝对数量正常及相对值平衡上。

2.1 很多单味或复方中药能够起到免疫抑制作用 很多单味或复方中药能够起到免疫增强作用,比如黄芪提取物、参麦饮等。机体在对抗病毒感染的时候,免疫机制的启动速度决定了疾病发展的最终结果。免疫机制启动越快,患病动物的存活几率越高。非瘟是免疫器官损伤性大的烈性病毒病,病毒损伤猪实质器官的速度非常快,因此,需要提前把猪的免疫系统调节到最佳状态。

2.2 中药中很多成分具有抑制病毒的作用 任何一种抑制病毒的物质要起效果,必须在体内达到最低抑制浓度。因此,试图依靠任何一种抑制病毒的模式去控制病毒病,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1)在病毒感染48h内,才能起效果。一旦病毒进入细胞,任何抗病毒药都无效。.2)必须每天服用,使抑制病毒的物质维持有效浓度。中药中抑制病毒的有效成分,实际上含量很低,要想获得足够量的有效物质,需要大量的投入。因此,中药的抗病毒机理,往往是体现在对免疫的调控及抗机体损伤上,而不是直接作用于病毒本身。

3 针对非瘟感染不同阶段及临床症状、中医思维

清代叶天士的《温热论》把外感温病由浅入深或轻而重的病理过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中医用卫气营血的辩证方法对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以区分病程,辨别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判断病机本质,决定治疗原则。

3.1 温病发生初期,卫分证的证型

3.1.1 风热犯卫 症见:发热、恶寒、咽红或痛、鼻塞流浊涕、口微渴。

3.1.2 暑湿犯卫 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重、胃脘部痞满、心烦口渴。

3.1.3 燥热犯卫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皮肤及口鼻干燥、咽喉干疼、干咳少痰。

从传统中医思维的角度,非瘟前期的临床表现,如发热、拱料不吃等症状的证候应归为风热、暑湿、燥热。

3.2 温病发生中期 温热病邪由表入里、阳热亢盛的里热证候。气分病变涉及脏腑较多,证候类型比较复杂。证候类型:

1)邪热雍肺,症见:口渴、咳喘、胸痛、黄稠痰。

2)热在肺胃,症见:喘急、烦闷、渴甚。

3)肠腑燥实,症见:高热、腹满疼痛、大便秘结,甚者烦躁神昏。非瘟中期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喘气、呕吐、便秘。通过临床表现,确认病变部位与脏器。

3.3 温病发生中后期 温热病邪内陷营阴的深重阶段,病位多在心与心包络,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为特点。

中医归纳温病后期的症状为热久伤阴,症见身热夜甚、口干而不甚渴饮、心烦不寐、神昏乱语或昏愦不语,或见斑疹隐隐。而非瘟中后期,耳部、腹部等出现紫色斑、血斑等临床症状。解剖特征出现心包积液、心外膜出血等。这些临床症状与解剖特征很符合中医归纳的温病中后期的特征。

3.4 温病发生的后期 邪热深入血分而引气耗血动血的证候,是卫气营血病变的最后阶段,累及脏腑以心、肝、肾为主。

非瘟发展最后阶段的临床特征为吐血、便血、斑疹、神昏等,很符合传统中医温病的后期。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