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昱宏生物> 产业新闻
栏目类别

猪场生产数据采集的思考

一、猪场数据建设的价值

随着电脑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与自动化的现代管理技术在畜牧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信息化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信息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猪场竞争力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猪场的管理者要使猪场能够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重视猪场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好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暴露猪场生产管理漏洞,针对性提高生产成绩

及时准确的生产数据可以计算猪场的生产指标,真实反映猪场的生产水平。如自己猪场的PSY,分娩率,淘汰率与行业平均水平以及头部养殖集团对标,可以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猪场的生产现状,进行针对性提高。比如PSY低,通过生产数据溯源可以找到影响PSY的核心因素是分娩率低还是窝产总仔少,甚至哺乳期死亡率高。根据现场记录的数据层层剖析,找到引起猪场生产效率低的根本原因,有的放矢,快速提高生产成绩。

2、种猪性能精准评估,创建优良繁殖群

大家都知道种猪选育需要进行性能测定,但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商品母猪场的母猪和公猪也需要进行性能评估,进行适时淘汰。在猪场里,母猪或者公猪的选留和淘汰有硬性指标,比如母猪超过8胎,连续两次返情,连续两窝产仔总数少于10头等。如果没有准确的数据记录,那工作人员是无法对母猪进行精准淘汰的;或者说数据记录不准确,那以生产数据为标准的淘汰可能会有偏差。如,性能差的母猪不能及时淘汰,占据存栏,那意味着不能及时扩充后备猪,整个猪群的繁殖性能都会被拉低;如果能及时淘汰繁殖性能低的母猪,那么优秀的后备母猪可以及时扩充,以此保证整个能繁母猪群良性循环。

3、复制生产经验,为快速扩张提供人才积累

现在各大养殖集团都在扩张,除了土地,资金,资源的竞争,更面临人才,技术,管理经验的竞争。在传统的养殖模式中,生产上员工亲力亲为,培养一个优秀的主管需要三年以上,还要避免被友商挖走。以配种为例,培养一个可以准确判定发情并确定输精时间,受胎率98%以上的配种主管需要3年甚至更久,但是如果我有以往的数据积累,那我的配怀人员只要知道猪发情了,他完全可以凭借数据积累知道不同品种,不同胎次,不同断奶间隔的母猪在发情后多长时间输精合适,输精几次最佳。基于数据经验进行配种的受胎率可能只有95%,但是集团培养这样的查情人员只需要一年甚至更短,完全可以满足集团快速扩张中对人才和生产技术的需求了。也就是说,有了精准的数据积累,猪场只需要将生产成绩好的猪场的数据进行梳理总结,复制到其他场即可,猪场对于可用人才的培养会加速。

生产数据还可以帮助集团公司进行优奖劣罚,为员工绩效考核提供依据,极大释放员工潜力;制定个人集团提升目标,年度出栏计划,引种计划等;综上所述,不管是依据数据判断有针对性的解决猪场问题,还是精准淘汰创建优良繁殖群,还是为快速培养人才提供经验积累,生产数据都是在为不同层级不同维度的管理者决策提供依据,帮助养殖集团公司从信息化,到数据化,最终实现智能化做准备。

二、数据建设现状

如上所述,猪场的信息化建设是势在必行的。各养殖集团公司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资源去进行生产管理软件的开发和整合,进行猪场信息化建设。在过去10年中,市面上也确实涌现出一批生产管理软件,如微猪科技、猪场管家、养猪365、猪卫士、安佑云、慧养猪等。数据录入系统搭建完成了信息化的第一步,再到数据化的过程中发现,现场生产数据的采集场景更多更复杂,面临的挑战也更大,最主要的问题是输入系统的生产数据很可能存在错漏:

其中大家公认的母猪的事件是录入最多最耗时间也最容易出错的。比如,公猪就调教,采精,查情;育肥猪都是常规的日常管理,保健免疫诊疗,死亡和销售,几乎无生产事件;而母猪则是从选育开始,测定建档,发情,配种,妊检,分娩,断奶,淘汰,死亡,销售等缺一不可。每一个事件的录入字段更是繁多。

那在实际的操作中,母猪的生产数据是如何录入的呢?以配种为例。一般情况下,配种事件发生后,配种人员先确认配种母猪的耳号,将配种详情更新到配种母猪的档案卡上;再抄录到工作簿中;回到生活区或者办公区后再交给数据员,数据员拿着工作簿的数据录入生产管理系统;在录入系统的过程中数据员发现个别母猪数据无法录入系统,显示状态不对,那需要第二天生产人员进场后再进行复核纠错。在整个过程中数据抄两次,录一次,从产生到录入系统被不同人员搬运三次,工作效率非常低。浪费时间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在现场抄录耳号环节母猪不配合,或者配合但是由于长时间佩戴工作人员读起来很困难,即使非常小心也会出错,比如5读成6,3读成8等。

为了解决上述耳号识读和数据搬运的问题,有些集团开始根据母猪耳号生成二维码贴到母猪档案卡上方便识别,并要求生产人员现场录入生产数据。但是在猪场的环境下二维码一样易脏污,因为光线等原因也不好识读;同时,虽然数据现场录入,不用抄写搬运了,但还是要手动更新档案卡,档案卡挂错,母猪耳标读错的情况还是没有办法解决。

综上,在种猪生产耳牌号码数据的录入上,各养殖集团尝试了多种录入方式和考核办法,但是数据录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员工抱怨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猪场数据采集的思考

种猪数据采集的核心是个体生产事件的记录,即种猪身份的识别,最容易出错的也是身份。我们的电子耳标曾在一家公司应用,在大栏佩戴电子耳标需绑定普通耳牌,数据提交后台后面发现17%的猪只耳牌被读错,无法录入系统。这也证实了客户自己讲的耳号读一遍出错的几率20%,复核一次会把出错几率降到5%的实情。那如何解决种猪身份识别问题成为猪场数据采集的关键:传统方法有耳朵刺青、耳缺、塑料耳牌、栏位标签;一直饱受争议的RFID电子耳牌;近些年炒得比较火的有猪脸识别、猪眼识别、背部编码等。作为身份识别的工具,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不在此进行一一赘述。在这里特别想强调一下RFID标签在猪场的应用:

RFID技术的电子耳牌(以下统称电子耳标)在猪场用于种猪身份标签的应用由来已久,但是在国内除了用电子饲喂站必须使用电子耳标外,其他业务场景下几乎没有使用电子耳标,在跟猪场相关工作人员交流的时候,有了解到:

电子耳标比普通耳牌贵。一个要十几块。电子耳标需要配套其他的设备。除了买耳标还要买阅读器,还要给工作人员配其他设备。电子耳标掉落了猪的身份就丢了。不像刺青和耳缺,虽然可能读错,但是一直都在。不用电子耳标我也可以进行身份识读。如上所说。使用电子耳标配套工具会给猪场添麻烦。猪场工人对电子设备陌生,要学习,要维护给他们添麻烦。我曾经试用过,我曾经调研过,不太好用,等等‍。

以上是国内电子耳标应用的现状,绝对没有夸张,而且销售电子耳标的业务人员更多也是只懂电子耳标,对猪场应用场景不懂,对耳标在猪场如何应用不知道。所以面对这样的产品,猪场有很多理由拒绝使用电子耳标。电子耳标在猪场的应用确实存在挑战,但它完全可以用得更好,方便猪场进行猪只身份管理,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建议如下:

场景一:在后备阶段对后备母猪和后备公猪佩戴电子耳标,并关联猪场自己的塑料耳牌号(集团内猪只个体生产编号),即一头猪只佩戴两个耳标,当一个耳标掉落或者丢失时,可以通过另外一个耳标找回丢失的耳标并进行补戴标。在佩戴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只需要记录普通耳牌号即可,电子耳标的编号会通过电子耳标钳自动识别上传客户系统。

场景二:后备结束后,佩戴电子耳标的猪只进入生产区如配怀舍,产房舍的限位栏,产床,在配怀舍和产房舍完成一生的使命,如发情、配种、妊检、流产、分娩、寄养、断奶、诊疗、保健、免疫、死亡、淘汰、销售等。电子耳标的价值也贯穿其一生,如当今天的配种结束后,以前需要一线员工挨个抄配种母猪耳号,抄配种公猪,记录配种详情,现在只需要拿一个阅读杆,配一个现场录入数据的手持终端(含APP)站在限位栏后方(母猪后驱):一手拿阅读杆读配种母猪的电子耳标,一手在手持终端录入配种公猪等详情,不到20秒即可完成一头母猪的配种数据录入,如果是批量配种(公猪精液一致)那数据录入更快。

场景三:场景三除了前面两个应用场景,还会有后备入群,母猪上产床和下产床等批量发生的只记录耳号的情况,虽然不是天天发生,但批次化生产的猪场,每周都会有2-3次,拿伸缩阅读杆挨个读猪的身份和个体虽然较之前人工抄录耳号方便很多,但是一些集团场有在尝试更便捷的方法:在猪必经的地方放置电子阅读通道,猪通过的时候会自动读取身份并记录时间、通过总数等,提高转群母猪身份身份获取效率。

综上,电子耳标结合普通耳牌在母猪场应用,可以解放现场抄录数据的生产人员,让他们的工作更高效,采集的数据也更精准;对于养殖集团公司经营层,不需要安排专门的数据员进行数据录入,降低成本;对于养殖集团公司决策层,有更准确及时的数据让他们了解猪场的现状,帮助他们进行精准决策,为增加营收奠定基础。

基于电子耳标进行数据采集的方案在诸如新希望等养殖集团已经开始使用,电子耳标也慢慢被市场接受和认可,但是电子耳标在落地的过程中依然会存在一些挑战:比如电子耳标确实会比传统的塑料耳牌贵一点,也还是会掉落,电子产品有可能会发生偶发的识读故障,电子耳标公司提供的数据采集软件需要和集团场的生产管理软件对接,猪场的员工使用电子耳标配套设备需要进行培训等。以上这些情形在任何的新产品新技术落地使用中都会遇到,会有问题自然也会有解决的办法让用户满意。作为猪场相关人员应客观看待,大胆尝试,着眼未来,把科技技术应用到猪场来,让科技技术服务猪场降本增效,让猪场工作人员体验更好,让猪场工作变得更简单,也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养殖行业中来。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