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昱宏生物> 产品知识
栏目类别

刍议商品肉鸭养殖关键技术

 商品肉鸭是产肉量较大的禽类,具有产肉多、肉质好、瘦肉率高、回报率高的特性,在世界肉禽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在公元前后就已经有群体性养鸭的记载,2018年中国商品肉鸭出栏量为29.13亿只,2019年出栏量高达46.68亿只,较2018年同比增长46.5%(数据来源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智研咨询)。
  中国不但是世界肉鸭第一生产大国,也是世界肉鸭第一消费国。二十多年来,中国鸭产业增长速度之快甚至超过了养鸡业,远远超乎人们的预期。本文通过分析传统肉鸭养殖技术存在的缺陷,对如何提高商品肉鸭养殖的关键技术,进而提高肉鸭回报率进行了探究。
  1 传统肉鸭养殖技术存在的问题
  传统肉鸭养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水域周围放养,属于半放养肉鸭的状态;另一种是大棚的平地放养。这两种放养方式在防疫工作以及环境的卫生方面不够规范和安全,不利于肉鸭的健康生长。传统肉鸭养殖的缺陷主要体现在鸭品种不能满足产业需求、饲养营养与研制技术不完善、肉鸭食品安全体系不成熟、养殖观念及配套设施落后、肉鸭疾病危害严重而陈旧、防疫工作不到位以及养殖管理方式不科学等方面。
  2 提高商品肉鸭养殖关键技术
  2.1 转变饲养观念,提升肉鸭基础设施建设
  2.1.1改变我国分散养鸭场相对落后的饲养技术,走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健康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国肉鸭养殖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标准化的机械化和科学的喂养方式取代粗放式的喂养方式;标准化的、专业的数据化的喂养管理取代简单的、陈旧的、粗放式的喂养管理;从数量化到质量的转变,从产品销售到品牌营销,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管理。
  2.1.2提升肉鸭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肉鸭养殖产业升级。对建设养鸭舍的标准,需要根据鸭的环境条件需求来设计鸭舍,具体设备可因地制宜,但对企业集约化大规模饲养,每个场的设备最好统一,以方便管理操作。鸭舍内可采用纯舍饲高床网养,配备全自动上料和乳头式饮水设备,2个工人即可管理1个鸭棚,人工成本大大降低。如果使用新型三层网养鸭棚,每栋鸭棚可养肉鸭2.5万只,肉鸭单位面积饲养量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大幅提升。粪污处理采用发酵床模式,通过稻壳、粪便、菌粉协同发酵,快速转化生粪、尿等养殖废弃物,消除恶臭,实现将粪便降解无污染。
  2.2 肉鸭场选址合理和鸭舍建设符合要求
  选址应充分考虑鸭场外部环境、饲养管理条件。鸭场应建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通风、易于防疫的地方,并且厂址用地应符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不能建在饮用水源上游。鸭场周边环境僻静,无污染,无噪声干扰。场地尽量躲避风口,力求冬暖夏凉,有利于防疫卫生。
  养鸭场朝向,主要应考虑冬季防寒保温和夏季防暑的需要,以朝南或朝向东南为好。鸭场生产区与生活管理区布局合理,至少应保持200~300 m距离,鸭舍应建在生产区的上风并封闭,病鸭隔离、粪污处理设施、病死鸭无害化处理位于生产区的下风或侧风向。
  大规模的集约化饲养大都采用固定鸭舍。生产者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当地的资源情况选择合适的鸭舍。鸭舍宽度一般为8~10 m,其长度视养鸭数量而定,鸭舍的间距应为鸭舍跨度的1.5~2倍比较合理。内部分隔可采用矮墙或竹栅。屋内设天花板,以增加保温性能;设置气窗,便于通风换气;窗户和下水通道外的开口要安装铁丝网,以防兽害;地面水泥平浇,利于冲洗消毒。
  2.3 选择适宜的肉鸭良种
  为了提高肉鸭的生产效率,保证商品肉鸭的质量,应当选择生长性能好、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饲料转换率高、瘦肉率高的肉鸭品种。我国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且优良的肉鸭品种主要有北京鸭、天府肉鸭、樱桃谷鸭以及迪高鸭等。在选择雏鸭的过程当中,应当选取毛色鲜亮、精神旺盛、行走能力正常、腹部收脐良好的健康雏鸭,还要注意肉鸭选种的来源属于非疫情区域,保证肉鸭的良好生长。
  2.4 推行科学的饲养管理
  2.4.1 控制温度、通风、光照以及空气湿度
  控制饲养肉鸭过程中环境的通风、光照、温度以及空气湿度是肉鸭重要养殖技术环节。育雏的前几天一定要控制好室内温度,看鸭调温,维持雏鸭体温正常,肉仔鸭在生长期最适宜的温度为15~20℃。
  雏鸭饲养密度大,排泄物多,舍内湿度大;而且冬季为了保温需要和降低供暖成本,通常忽略通风或通风不够,易造成鸭舍内氨气和硫化氢积聚,不良的环境导致鸭机体免疫力下降,导致疾病爆发,因此要在做好保温同时注意通风,排除潮湿气。肉鸭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光照条件来促进雏鸭的生长,随着生长可适当减少光照时间。育雏第1天需要保持24 h的光照条件;2~3d保持23 h光照;4~7 d早上5点开灯,晚上9点关灯,白天利用自然光照;2~3周白天利用自然光照,早晚喂食补光;4周之后,采用自然光照,早晚喂食开灯,每平方米用5 W白炽灯,能看见吃料即可。
  鸭子天性喜水,在饮水过程中不免甩头、戏水弄湿地面,在育雏阶段,第一周鸭舍内的相对湿度应为70%,之后降低为60%,3周龄后保持在55%为宜,随着生长可适当调低空气湿度,但不能低于50%。空气的过分干燥不利于肉鸭的生长,所以在控制温度和通风的同时,也要保证空气的湿度。
  2.4.2 养殖密度设计
  雏鸭在饲养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密度的设计,饲养密度应根据季节、雏鸭的日龄和环境条件等灵活掌握。冬季可提高饲养密度,适当多养些,反之夏季要少养些;大面积的鸭舍,饲养密度适当大些,小面积的鸭舍,饲养密度适当小些;运动场大的鸭舍,饲养密度可以大一些,运动场小的鸭舍,饲养密度应当小一些。密度过小,房舍利用不经济;密度过大,鸭群采食、饮水不均,生长发育不一致,鸭群的整齐度差,容易造成应激和疾病的传播,死淘率高。
  不同饲养模式下合理的饲养密度:地面垫料平养,第一周20~30只/m2,第2周10~15只/m2,第3周7~10只/m2,育成期饲养5~6只/m2;网上平养,第一周饲养30~50只/m2,第2周15~25只/m2,第3周10~15只/m2,育成期6~8只;笼养,第一周饲养60~65只/m2,第2周30~40只/m2,第3周20~25只/m2。
  2.4.3 要合理控制肉鸭饲料的喂养量
  饲料喂养量过高,一方面可能会导致肉鸭的体重过重,瘦肉率降低,造成肉鸭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又会造成饲料成本增加,降低收益。因此,最初第一天投喂量应每只鸭每天30 g,第一周每只鸭每天平均35 g,第2周105 g,第3周165 g。每次喂料应观察上一次喂料是否有剩余,有则酌情减少,反之增加。
  2.5 饲料营养与配制合理
  2.5.1国内现所用肉鸭饲养阶段划分及营养需要尚无统一标准,有两阶段饲养管理和三阶段饲养管理,各地区划分的饲养阶段所处的生长发育阶段也差异极大。因此,设计配方前必须精确了解所在地区的饲养阶段划分,根据阶段划分合理设计饲料的营养水平。
  相对其他家禽而言,肉鸭能适应更宽的日粮能量浓度范围,据报道北京鸭10.03~13.38 MJ/kg,土番鸭10.87~12.75 MJ/kg;且鸭对低能日粮的接受能力更强,但饲喂低能日粮鸭的饲料转化率明显降低,因此在配置肉鸭日粮和营养成分时,应根据日粮能量浓度的变化而及时进行调整。
  不同品种的肉鸭、不同的饲养方式和不同的饲养环境所需要的蛋白质水平和氨基酸水平也有所不同。为了获得最大增重和最佳饲料报酬,推荐1~2周龄肉仔鸭的粗蛋白需要量为17%~21%,赖氨酸需要量为0.8%~1.06%,蛋氨酸及含硫氨基酸需要量分别为0.3%~0.45%、0.6%~0.8%,钙磷比例以1.5为宜;3~7周龄肉鸭的粗蛋白需要量为13%~18%,赖氨酸需要量为0.7%~0.85%,蛋氨酸及含硫氨基酸需要量分别为0.3%~0.45%、0.5%-0.7%,钙磷比例以1.5~2∶1为宜。生产中常用食盐来补充钠和氯,一般占日粮的0.25%~0.4%,不宜过多。
  肉鸭对维生素的需要包括维生素D、核黄素、泛酸、吡哆醇、叶酸和VB12、硫胺素、维生素A以及尼克酸、维生素K、胆碱等,在饲料中适量添加一定比例的鸭专用维生素预混料一般可以满足肉鸭对各种维生素的需要。肉鸭对烟酸的需要量较大,缺乏容易发生腿病。
  2.5.2肉鸭饲料的配制是根据肉鸭的营养需要、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生产成本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来合理确定原料配比,获得肉鸭最大生长性能以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配制日粮时要与饲养标准相近,以防止引起营养缺乏症或营养过剩等病症。为了满足肉鸭的各种营养素需求,最好采用多种饲料原料,且在配制过程中将各原料充分混合,日粮中的粗纤维素含量不宜过高,含量为3%为宜。
  2.6 肉鸭的疾病防控
  肉鸭的养殖期不长,极易感染雏鸭传染性浆膜炎、鸭大肠杆菌病以及鸭细小病毒病、鸭坦布苏病毒病等各种疾病,其中雏鸭传染性浆膜炎可使用异丙肌苷加氟苯尼考,或加林可霉素混合药物防治,还可对4~7日的雏鸭进行灭活苗的接种;鸭大肠杆菌病,可使用头孢噻肟加新霉素药物混合进行治疗;对于鸭细小病毒病感染,可使用异丙肌苷、头孢噻肟、林可霉素和卡巴匹林钙的混合药物,病鸭可每只皮下注射1~1.5m L雏鸭细小病毒病高免血清或者高免卵黄抗体,日常预防可给雏鸭接种鸭细小病毒-小鹅瘟联价弱毒苗,每只剂量为1~2头份;预防鸭坦布苏病毒病,可使用活疫苗(FX2010-180P株)免疫。同时,还要注意日常对鸭舍及用具进行定期消毒,防止病菌滋生,一旦发现病鸭及时隔离。
  3 结束语
  转变传统的肉鸭饲养观念,提升肉鸭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肉鸭养殖产业升级,从养殖场选址、品种选择以及疾病防控和科学的饲养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提升,这样能够有效提高肉鸭的质量和产量,获得肉鸭经济收益最大化。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