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昱宏生物> 疾病防治
栏目类别

浅谈猪蓝耳病防控的难点、热点及困惑

随着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生,猪场管理者将关注点聚焦在非瘟的防控上,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猪蓝耳病(PRRS)的影响。加上特殊时期非正常的引种、非正常的免疫、甚至非正常管理等因素,PRRS防控变得更为棘手,有些猪场非瘟防控很好却因为蓝耳病造成了重大损失。

一、重组毒株易引发新疫情

当前类NADC30毒株仍是引发我国猪场蓝耳病的主流毒株。感染后的猪场,发病母猪群的流产率可达30%~40%左右;哺乳仔猪、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以呼吸道疾病为主,猪细菌性继发感染和死淘率增高;该毒株可在猪场持续存在很长时间,造成种猪群和生长猪群生产成绩不稳定;并且该毒株极易与疫苗毒或其他野毒重组。

“PRRSV 疫苗毒的演化与野毒株的重组是驱动毒株多样性和新毒株产生的重要机制,类 NADC30 与疫苗病毒重组频繁。”从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对蓝耳病的跟踪研究来看,从2012年以来,重组毒株的检出率不断提高。而重组容易引起免疫逃逸,然后发生新的发病。

图1 不同毒株的年度比例

二、蓝耳病致每头母猪平均损失高达1500 元

猪肺泡巨噬细胞是PRRSV体内感染的主要靶细胞,导致猪肺泡巨噬细胞抗原递呈能力下降,形成炎症反应,引发免疫抑制和继发感染。

蓝耳病造成母猪繁殖障碍:PRRSV在生殖道感染后,穿过子宫内膜而感染母猪。着床前,胚胎对PRRSV感染具有抵抗力(缺乏Sn+ 巨噬细胞),着床后,所有日龄的胚胎对PRRSV均易感,在妊娠晚期能高效地穿过胎盘屏障,在胎儿间互相传染,在胎儿胸腺、扁桃体和淋巴结复制。子宫内膜巨噬细胞内复制可间接诱导MFI处母体和胎儿细胞的死亡,进而妊娠终止,造成流产。

蓝耳病给猪场带来间接危害:造成猪只共感染和继发感染严重,PRRSV与PCV2共感染促进PMWS产生,使PRDC临床表现更严重;加重肺炎支原体的临床表现(26.83% 升至 55.00%);与传染性胸膜肺炎和副猪嗜血杆菌病呼和感染,使死亡率升高。蓝耳病造成的免疫抑制影响猪瘟疫苗和伪狂犬疫苗的免疫应答。

蓝耳病使投入品的增加(后备母猪更新率升高、动保费用增加),生产成绩下降(断奶仔猪数下降、上市肥猪数减少、生长速度缓慢)。根据相关统计蓝耳病致每头母猪平均损失高达1500 元。

三、引种已成为当前最大PRRSV引入风险

为什么蓝耳病防控越来越难?周磊指出:毒株多样性和易变异性导致毒株重组和疫苗毒返强;变异毒株间异源保护性不足使得缺少“通用疫苗”,猪群原有免疫力容易“脱靶”失效;垂直传播和持续性感染,仔猪通过胎盘感染,进一步感染保育舍、育肥舍;以及气溶胶传播都是导致蓝耳病防控难度增加的重要因素。

引种已成为当前最大PRRSV引入风险。一是非瘟时期扩生产,快速新建场。妊娠母猪入场即直接开产模式。二是收购猪场。种源多个来源,不同批次,流行毒株以及所用疫苗毒株不一样;种原场免疫程序不同,免疫水平不一致。

防控蓝耳病,一定要科学引种,做好后备猪入群前管理(驯化):

1、阴性场引种:本场驯化,监测抗体转阳,监测不再排毒;

2、阳性稳定场引种:同种疫苗,不排毒、监测抗体不再波动(养户回场);

3、精液监测(加有消毒效果的成分)。

“做好猪场内部生物安全措施,降低或阻断PRRSV在猪场的循环和传播。” 猪与猪之间传播 (全进全出),局部区域清群。注意猪场人员、猪场设备、器械、注射针头、猪场运输猪工具,以及人工授精——公猪精液受到PRRSV污染。后备猪管理方面,减少后备猪引入频率,独立的人员进入及淋浴通道。后备猪群到场后能够进行有效的隔离饲喂和单独管理。

针对PRRS不同类型猪场的疫苗使用原则也不一样(如下图)。

图2  PRRS不同类型猪场的疫苗使用原则

一个猪场应该仅使用一种活疫苗,安全第一。由于与类NADC30株的遗传演化关系较远,目前我国的商用疫苗不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诊断监测是重要的防控前提,做到科学引种,综合防控(生物安全,科学免疫、控制继发感染)很重要。如果疫苗是“一针就灵”,PRRSV不会兴风作浪30年!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