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兴起之后,逐渐在印度地区开始传播,特别是到了公元前3世纪的时候,孔雀帝国的阿育王大力支持佛教,使得佛教在社会各阶层中广泛传播,同时也开始向印度以外的地区传播,随着佛教的发展和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很多国家都把佛教当成国教,所以佛教对世俗权力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
佛教在发展传播过程中也逐渐出现了派别之分,自公元前4世纪前后,佛教僧团因传承和见解不同,内部分裂,各派系之间的斗争越来越激烈,僧侣之间分歧日益严重,为了消弭分歧,统一思想,在佛陀逝世之后,佛教有过三次结集,但是仍然没有解决佛教的分裂问题。早期佛教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此后佛教不断分化,到了约公元1世纪,形成了“大乘”和“小乘”(“小乘”是大乘佛教对早期佛教、部派佛教的贬称,其自称为“上座部佛教”)两个佛教体系。大乘佛教对世俗生活的干预较多,主张深入众生,救度众生,强化佛的崇拜,把佛由人变为神,目前主要流传于我国以及朝鲜、日本;小乘佛教则坚持恪守原始佛教教义,主张自我的完善和解脱,目前主要流传于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国。
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派别,比如,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的唯识宗,由玄奘法师创立,源于古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派,主张万法唯识。讲个人的四维修,讲阿拉耶识,比如:心不相应行法指与心色二法不相应的法,又称为“非色非心法”。再比如:“转识成智”就是转舍有漏之八识,转得无漏之四智。八识与四智的相应关系是: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讲着讲着就让普通人听不懂了。此外,还有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等。藏传佛教还分为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等等。
到了公元8世纪,佛教已经有点式微了。这时候,在婆罗门教内部出现了一个伟大的圣贤,也是经验学派的哲学家。这个人叫商羯罗,商羯罗对婆罗门教进行了全新的研究,也吸收了佛教和当时的耆那教的一些教义。比如,佛教中的因果观点、修行观点都是很有价值的,但他发现佛教的理论有不足的地方,他找到佛教教义的漏洞加以批判。很快,有人去公开批判佛教,而且批判得有理有据有节,佛教的大学僧们去跟商羯罗辩论,结果全部都铩羽而归。
这一下人们看到佛教的理论体系不是那么完善的,当时更多人不信佛教了,重新改信新的婆罗门教,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印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