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和大豆的竞争一直没有休止。
一方面,玉米和大豆都是饲料生产的重要原料,因此被称为是“饲料双王”,其价格波动对饲料成本有直接影响;而另一方面,玉米和大豆的种植区域高度重合,存在土地竞争的现象。
今年玉米和大豆双双走出了一个“高开”的局面,首先同样是受种植成本高企的影响,市场的看涨情绪较高,惜售情绪也较浓。
另一方面,今年国际玉米和大豆价格也双双走高。美玉米受天气影响,产量及运输不断发生变化,而美豆也在收获期不断下调产量及预期,也使得豆价不断上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11月以后,玉米和大豆的走势就渐渐发生了分化。
首先,大豆并没有延续之前“高开”的走势,而是渐行渐弱。
到了11月底,随着美豆收割结束,市场的关注点渐渐转向南美大豆的种植。而根据市场预测,巴西大豆种植面积大增,大豆产量预计大涨。根据相关报告显示,巴西大豆的播种面积达到4348万公顷,预计2022/23年度巴西大豆的产量也将创纪录地达到1.53亿吨,比上一年度要高出了约21%。
巴西作为全球第二大大豆生产国和第一大大豆出口国,其丰产的预期为全球大豆市场带来了极大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虽然阿根廷受干旱天气的影响,大豆播种的进度比较缓慢,但是近日阿根廷再次宣布在年底前重启大豆出口优惠政策,这也使得短期内阿根廷大豆出口有望快速增长。
而国内方面,大豆“高开”以后,国储收购对大豆市场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但是随着国储部分粮库退市以及价格不断下调,大豆的走势也就越来越弱。
大豆走弱的原因一方面是今年大豆供大于求,今年在扩大豆政策的影响下,大豆增产比较明显。随着大豆集中上市,收购主体对新季大豆期望较高,但是今年大豆的质量却不及预期。
另一方面,受整体宏观经济影响,下游消费不断低迷。蛋白粉出口明显下降,国内豆制品等消费较为清淡。虽然临近年底,消费有望回升,但是由于旺季时间缩短,且供大于求的格局难以被打破,因此大豆行情总体孱弱。
而相比之下,同样“高开”的玉米却走出了不一样的局面。
今年受扩大豆的影响,玉米种植面积缩减,产量未出现增长,并且玉米的重要产区东北还出现了减产的情况,再加上进口及替代进一步减少,使得国内玉米需求回归。再加上“中字头”高调收购,也极大程度上提振了玉米的行情。
而近日疫情封控,玉米上量持续低迷,价格大涨。山东多地报价均向1.6元/斤靠近,而华北也全面向1.5元/斤冲击,东北也迅速登上了1.4元/斤。
虽然我们之前也曾提醒过,要警惕疫情过后的玉米上量,但另一方面,抛开疫情因素以外,玉米价格大涨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需求的强劲。
今年下半年猪价开始全面反弹,饲料也频频提价,虽然当前猪价有所回落,但是仍在成本线以上,产能也仍然处于高位,而接下来年底又是猪肉消费旺季,因此需求方面有较强支撑。
另一方面,国际粮食市场并不稳定。进口玉米价格虽然回落,但是受船期等影响,到货量并不高,因此无论是性价比还是数量方面,国内玉米都是首选。
因此虽然接下来玉米会有一定风险,但总体支撑仍然较强。有回落的预期,但是过度下跌的几率并不大。
(来源:新农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