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猪价,可以说在7月份之前的走势都是符合市场预期的,不论是4月之前的持续回落,还是6、7月份的止跌反弹都有相应的逻辑支撑。
4月之前的回落主要是因为春节后猪肉消费低迷,市场上可供出栏生猪数量虽然随着2021年年末能繁母猪存栏量的下降而有所下降,怎奈猪肉消费的下降幅度超过出栏生猪数量的下降幅度,致使猪价持续下跌,并在3月20日创下了今年5.9元的最低价。
6、7月份的猪价回升,一方面是因为能繁母猪存栏量的下降对生猪出栏量的影响陆续传导到终端,叠加彼时出栏生猪对应仔猪是在上一年的12月和今年1月所生,温度低,仔猪成活率偏低,导致生猪出栏量进一步下滑。另一方面是因为进入二季度末和三季度初,猪肉消费逐渐好转。
但8月之后的猪价走势就有点扑朔迷离了,有两个让人“没想到”。
第一个“没想到”是今年的猪价顶峰时出现在10月份。我们想到了下半年猪价会涨,但是多数人都认为猪价的顶峰应该在11月或者12月,因为是全年的猪肉消费高峰,结果没想到的是阴差阳错之下顶峰出现在了10月。
促使10月猪价走到顶峰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二次育肥和看好后市的非理性压栏,10月是最后的时间段,进入11月之后就已经开始陆续上市,冲击猪价了。
2、10月出栏标猪对应的是4月的能繁母猪数,彼时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处于年内的低位。
3、新一轮疫情刚开始,尚未对终端餐饮消费造成明显的影响。
4、集团化猪场尚未开始大面积出猪。
5、国家调控虽有发力,但未完全发力。
第二个“没想到”是11月猪价会“跌惨”。虽然多数人都知道随着大肥的集中上市猪价会回落,但没想到猪价一回落直接就变成了“一跌不起”。
致使11月猪价跌惨,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1、标猪混杂大肥集中上市,造成踩踏。
2、天气偏暖,腊肉、腊肠制作时间延后。
3、疫情影响,终端餐饮消费低迷,居民日常消费也因为猪肉价格偏高而不理想。
4、国家调控发力,集团化猪场相应号召加速出猪。
经过最近一个多月的下降之后,目前全国均价在11.5元左右,具体到各地区,华东区猪价在10.7-11.4元,华中区猪价在10.5-11.2元,华南区猪价在10.6-12.3元,华北区猪价在10.5-11.5元,东北区猪价在10.5-11.1元,西南区猪价在10.3-11.5元。
接下来猪价会不会在现在的基础上进一步下滑,我们可以从供需两端进行分析:
供应端层面我们要看标猪和大肥两个方面。春节前出栏标猪数量对应的是6、7月份的新生仔猪数量,受能繁母猪存栏数量上升的影响,6、7月新生仔猪数量是高于5月的,也就是说12月出栏标猪数量要高于11月。大肥方面,11月猪价的下跌已经引起了养殖端的恐慌,市场大肥已经被消耗了一部分,预计12月大肥出栏量相比11月会有所下降。综合考虑,春节前的生猪供应相比11月会有所下降。
需求端层面,随着强降温天气的出现,预计南方腌腊将会在12月初开启,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提振猪肉需求。另外,春节前还有圣诞、元旦、春节等刚性消费利好,温度越来越低,猪肉消费自身也会逐渐向好。但疫情的影响恐持续存在,疫情对猪肉消费的制约还将会持续。综合考虑,12月相比11月猪肉消费会有所提升。
从供需两端不难看出,春节前生猪价格是有上涨动力的。但2023年春节时间偏早,元旦和春节猪肉消费利好将会部分重叠,留给猪价调整的时间并不多,预计春节前猪价有涨,但是涨幅也有限。
(来源:明天猪价分析 仅供参考 不作为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