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生猪(外三元)市场价在去年12月中旬跌破20元/公斤,此后持续下跌,今年1月中旬跌破15元/公斤,3月反弹至15元/公斤以上,4月上旬至今,持续处于15元/公斤以下。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消息,2023年6月第一周全国猪料比价为4.20,环比持平。按目前价格及成本推算,未来生猪养殖头均亏损为112.86元。目前消费依旧疲态难改,下游走货速度缓慢,而养殖端抗价情绪较浓,局部地区猪价虽有短暂下滑,但随即触底反弹,供需博弈激烈。市场对降价较为抵触,预计猪价继续回落空间有限,不乏筑底小幅反弹可能。
在猪肉价格弱势行情之下,牧原股份、新希望等企业的销量仍“高居不下”。尽管生猪养殖行业的亏损仍在延续,但上市猪企的生猪销售量仍在上升。
对于当下越卖越赔的市场,业内人士认为,猪价依然处于“底部”行情,而何时走出猪周期的筑底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在此情形之下,养猪企业的竞争发展也开始发生转变,由过去规模扩产进入到比拼成本控制以及管理效率的新阶段。
在经历了2022年过山车一般的行情之后,2023年,生猪市场的弱势行情持续至今。据中国养猪网数据,6月7日,生猪价格为14.24元/公斤,每斤价格依然在7元左右徘徊。而回顾今年前5月的行情,生猪价格“横盘”在每斤7元。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生猪和猪肉的供给依然较高,但同时需求不旺,供过于求是目前猪价持续低迷的主要原因。
“产能的去化到供需均衡需要较长时间。一方面不同企业决策有差异,一方面去化速度和空间有差异。”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表示,每轮猪周期的市场和政策红利都会刺激企业高杠杆提升产能,同时也会存在过热和非理性的情况。在猪价处于低位时通常企业一方面调控母猪存栏、减少仔猪补栏,另一方面控本增效。母猪产能的有效调控要10个月后才会发挥控产作用。
傲农生物董事长吴有林也表示,过去养猪行业是一个周期非常明显的行业,每次猪肉价格大跌都会淘汰大批中小养猪户。养猪大户由于规模效应,有更强的资金实力和融资渠道,因而更能在每次行业低谷期生存下去。
非洲猪瘟前,猪周期约三年左右,且波动幅度稳定在100%左右,较为规律。但在非洲猪瘟暴发之后,近年来猪价的变动更快更剧烈,其中仅在2022年,猪价在一年内的波动幅度就超过了200%,最低出现10.8元/公斤,最高时达30.5元/公斤。
虽然目前国内养猪行业依然以中小散为主,但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正在扩大,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15家上市猪企生猪出栏量超过了1.2亿头。按照全国共出栏7亿头猪计算,这15家猪企的市场占比已经达到17.14%。
对此,吴有林认为,过去养猪大企业优先追求产能规模的竞争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产能最终会通过市场规律进行调剂,而在这其中具有成本优势的以及更先进生产力的企业能够在低迷期实现较好的“转身和掉头”,而能够在行业中保持中上水平的成本控制力,将有机会在猪价走出低谷后,获得更大的机会。
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指出,扩产确实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风险,尤其是在行业周期波动较大、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但是,扩产也是猪企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企业而言,关键是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扩产计划,并严格控制负债率,避免过度负债。此外,企业还需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效益,降低成本,从而确保扩产的可持续性和稳健性。
牧原股份介绍,近两个月牧原股份的商品猪养殖完全成本在15.3元/公斤左右,下半年公司养殖成本预计将保持下降趋势。公司将持续做好生猪健康管理、疫病净化,在营养配方和智能化设备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并将加大精细化管理力度,使得养殖成绩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养殖成本持续降低,提升公司盈利水平。
温氏股份也表示,随着入夏后天气转热,北方区域大生产已趋于稳定,叠加饲料生产成本持续下降,肉猪养殖综合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各大猪企正在积极控制成本平抑压力,但如今商品猪销售均价难以覆盖养殖成本的现状仍然堪忧,相关公司的资金情况也成了投资者活动中难以避免的话题。
牧原股份表示,2022年以来,公司财务结构不断优化,资产负债率从2022年年初的 61.30%下降至 2023年一季度末的56.37%,处于较为健康的水平。未来两三年,公司将在稳健经营的基础上,持续优化财务结构。
新希望6月8日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未来不会再去过多加杠杆。目前公司资产负债率总体偏高但可控。2023年年底,预计控制在65%以内。负债和杠杆是过往跨越式发展的历史形成及周期下行带来的客观情况。在经营上,公司在2021年是行业里面最先开始控制养猪资产投入规模的,避免周期下行风险。近期,我们做的相关工作,就是对资产进行更有效地利用,也有利于改善资产负债情况。公司总裁今后也会投入更多精力于资产处置相关工作,加大低效资产的处置力度。同时,公司也会一如既往地加强各产业板块的生产经营,持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盈利。
在温氏股份看来,截至目前,猪价已持续低迷较长时间,大企业也会面临资金和现金流的压力,行业负债率总体提升,部分企业开始通过处置资产等各种方式回笼资金。
2023年一号文件首次明确“强化以能繁母猪为主的生猪产能调控”,2022年年末能繁殖母猪存栏4390万头,这一水平相当于官方给定的正常保有量的107%。
朱增勇表示,当前母猪产能仍处于较高水平,企业及时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合理理性控产过冬有利于降低其后期市场风险。
吴有林称,公司日前已对旗下的养猪场整体完成了模拟测算,即按照产能达产后,成本能够控制到什么程度,产能利用率、养殖效率能达到什么水平等综合计算后,公司将退租、关闭其中低效的产能,同时集中力量进一步做好高效的产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养猪板块整体更高质量的发展。
五矿期货农产品高级分析师王俊认为,站在年中时点,综合考虑下半年供应、需求、价格和利润的情况,基本面少有共振的情况,供需缺乏主线矛盾,价格总体判断仍是宽幅震荡,其中情绪将起到关键性的催化作用,预期的摆动将会激化短期矛盾从而产生新的预期差。6-8月,中短期内行业面临的是高供应背景下潜在的弱断档和弱需求之间的博弈,理性判断价格存在弱势但相对确定的反弹空间,然而前期偏悲观的情绪抑或是后期激进的压栏和二育策略存在使行情超跌或者超涨的可能。
布瑞克农业大数据研究总监林国发林国发分析,预计7月后,国际冻猪肉低价货源将陆续到达,国内当前冻品库存仍维持高位,消费和价格偏弱,终端不愿意增加库存。与此同时,为保持市场占有率,大型养殖企业“不敢主动压减产能”。在这种情况下,猪价弱势局面或延续至三季度。同时,他表示,如果生猪低价延续到9月或10月,养殖企业持续亏损,更多养殖企业将面临现金流压力,最终会压减产能,同时低价格也会使下游需求好转。“特别是到10月,腊肉腊肠需求增加,这种情况下可能10月至11月的猪肉市场会有所反弹。”林国发说,从历史经验来看,生猪市场去产能需要时间,四季度阶段性反弹后,仍面临产能压制,真正去产能可能要到2024年一季度中后期。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证券日报、华夏时报、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