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昱宏生物> 昱宏共享
栏目类别

都说猪肉不“香”了!是洋猪的入侵造成的?还是资本的裹挟?

  当下猪价涨不动,猪肉消费低迷是一大主因。要说前几年猪肉买的少是因为价格高,那现在“10元/斤”的猪肉还是卖不动,就要找找原因了。其实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表示猪肉没有儿时的味道了!那到底是人的口味变刁钻了?还是猪变了?

  要探讨这个问题,得从猪品种和养殖模式来说。大家都知道,不同品种的猪肉口感会有差异,这也使得业内流传成华猪最适合做回锅肉、金华猪适合做火腿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我国养猪业的品种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国内养猪业的变迁:土猪逐渐隐退、洋猪占领餐桌

  据了解,在1994年以前,中华土猪的市场占比达到了90%,而如今我国每年出栏的近7亿头猪中,土猪的市场占比仅有2%左右。在这近40年的发展过程中,土猪逐渐隐退市场、洋猪开始大肆占领国人餐桌。

  土猪真正受到冲击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时期国人猪肉消费开始增多,且更偏向于吃瘦肉,养殖场为了迎合市场消费习惯、达到快速出栏的目的,大量的长白、大白、杜洛克种猪被引进国内市场,国内养殖业迅速发展。养殖户沉浸在规模扩大喜悦之中,可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华土猪被逐渐边缘化了,到了2007年土猪的市场占有率不超过2%。

  洋猪具有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两大优势,这恰恰是中华土猪的“劣势”。中华土猪最大的特点的是肉肥、长得慢,这也是它吃起来香的原因之一。在以前家家户户养猪的时代,一头土猪最少养殖10个月才出栏,瘦肉率在35%左右,而洋猪则6-7个月就已经可以出栏,瘦肉率可以达到65%左右。从经济效益考虑,养殖户自然会选择洋猪。

  从种猪引进数据上来看,据不完全统计,2008-2021年间我国从国外引入种猪149280头,体量如此之大,再经过配种、繁育等一系列过程,如今国人餐桌上几乎95%的猪肉都带有洋猪的基因。

  养殖模式的转变:散养越来越少,规模化成趋势

  除了土猪向洋猪的品种改变之外,国内养殖模式也有较大的转变。

  在以前,国内的养猪业较为分散,呈现出养殖主体数量多、单个养殖主体的养殖体量不大的特点,2008年我国散养户达到了7222万户。那时的猪群的养殖密度不大,管理也较为粗放,饲喂的都是些青饲料、食物残渣等等,猪只生长较为自由。

  从2018年开始,国内生猪养殖业遭受非瘟影响,养猪企业顺势新建产能,一时之间各种楼房猪场、智能猪舍在全国各地涌起,养殖业向着规模化快速发展。集约化的养殖模式下,猪只的养殖密度大、活动空间相对较小,养殖者对猪群生长速度也有较高的要求,饲喂的都是特配日粮,规范化的生长模式中快速增重出栏,猪的肉质可能发生了一些转变。

  如今,集团猪企的生猪产能占了养猪业的半壁江山,我国还在快速迈向规模化养殖时代,越来越多的猪群进入了标准生产、标准出栏的模式中。

  总体而言,“猪肉不香了”并不是人的口味变得刁钻了,也不是猪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国内的猪群品种和养殖模式都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这个追求“快”节奏的时代,大家对高品质猪肉的需求在逐渐扩大!当下业内掀起了“土猪保卫战”,这说明市场需求随时在变。如果能培育出更好的土猪品种,在养殖者利益和消费者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皆大欢喜。那么问题来了,你愿不愿意花更高一些的价格去购买高品质猪肉呢?

(来源:猪好多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