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全国瘦肉型猪价结束之前的大幅下跌,触底强劲反弹。进入本周后,进一步巩固了反弹上涨的势头。从10月16日的全年最低点,全国瘦肉型猪出栏均价已经暴跌至15.4元/公斤,至本周10月29日已涨至16.31元/公斤,两周左右的时间反弹上涨了0.9元/公斤,涨幅6左右。
之前我们多次分析今年8月份后猪价与去年同期高度吻合的原因。从去年和今年猪价的走势对比图不难看出,从今年第31周即7月底8月初,猪价开始在18元/公斤左右与去年同期猪价进入吻合度90以上的波动。先是共同平稳震荡至第37周左右即9月上旬,之后共同开始缓慢下跌。至国庆前后,今年猪价开始低于去年同期,并持续下跌。直至两周前10月16日,猪价跌至今年最低点15.4元/公斤后开始反弹。这较去年同期早了20天左右。去年猪价一直缓慢下跌至11月初才开始缓慢上涨,而且最低点也未跌破16元/公斤。
今年的猪价和去年同期高度吻合并行了2个多月(8、9、10月),目前已经开始较去年提前20天上涨,而且从这两周的反弹力度看(两周上涨了近6),似乎春节前的这波反弹的动力将远远强于去年同期。去年11月6日全国瘦肉型猪出栏均价开始从16元/公斤左右缓慢回升,至今年2月初春节前几日涨至18.5元/公斤,在需求旺季的带动下连续上涨了近3个月,涨幅15左右。
今年春节是在2017年1月底,目前距离春节也是刚好近3个月,目前猪价已经连续上涨2周,而且两周上涨6左右。可能会有人认为,若以此势头涨下去,似乎今年年底的猪价不仅会轻松突破18元/公斤,甚至还有可能突破20元/公斤。
在这里我们必须强调的是,千万不要拿所谓的规律、模型来照搬预测猪价。历史虽然经常重演,但每一次都有新的特点和变化。在影响猪价的几大重要因素中,今年和去年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春节前的猪价上涨主动力均是来自于季节性的猪肉消费高峰,即“南方制作腊肉、北方杀年猪”这一持续了几千年的、非常有规律的消费习惯。需求高峰从进入到结束大概持续2个月左右,以冬至和腊月最为突出。另一个共同点是,连续几年夏秋季节仔猪成活率较高,导致春节前可供应的生猪量较夏季略增。
不同点是,今年的饲料成本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玉米和全价料价格同比下降了10,这意味着即使今年的供需缺口和去年一样,猪价的绝对价位也将比去年低。其次是,今年的猪肉进口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6、7、8、9月猪肉进口量同比增幅都在100以上,必将影响到春节前的猪价上涨空间。
因此,综合来看,今年春节前这3个月的时间,猪价上涨是主旋律。但两周上涨6的涨速不可持续,更不可据此推算春节前的猪价高点。在饲料成本、进口猪肉、季节性供应增加和猪肉消费高峰,这影响猪价的四大因素中,只有猪肉需求高峰是支持猪价上涨的,另三大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牵制猪价。我们对春节前的猪价高点仍持之前的观点,全国瘦肉型猪出栏均价8.5-9元/斤基本就是高点。不可过度压栏、更不可死等9元/斤以上的高点。
对于当前仔猪补栏,我们上周曾分析过,观点是“若想当前价位补栏仔猪,必须先放弃“赌博心态、暴利幻想”。此时补栏成本较低,出栏成本价也较低,赔钱的概率不大,但想要获得暴利就是在赌博了……若死亡率大幅提高,则明年春夏可出栏大猪较少、猪价上涨便是大概率;若较为平稳,则明年春夏生猪供应有保障,猪价下跌便是大概率。”本周随着猪价的强劲反弹,仔猪价格也水涨船高略有回升。
对此,我们认为不要被仔猪价格走势误导,猪价强劲上涨带动补栏积极性提高,是“按照当期猪价决定补栏策略”,属于典型的“短视”行为,也是导致“蛛网理论”的根本原因。补栏仔猪和母猪千万不要根据当期猪价作为决策的风向标,猪价是价值传递的终端,源头是母猪、中间是仔猪。补栏仔猪的策略应跟着源头母猪来确定,而不是跟着终端猪价来确定。跟着猪价做决策时永远“追不上”猪周期的,唯有跟着母猪做决策方能跑在猪周期的前面,抓住猪周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