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最强寒潮的影响之大,数近几年之最。多次寒潮天气导致水霉病害普遍,养户损失较为严重,就拿斗门海鲈养殖的鱼塘来说,损耗两三千斤鱼的鱼塘比比皆是,冬春海鲈育苗成数低至一两成的也大为增加。气象专家预测今年又将是一年冷冬,水产养户应提前做好水霉病防范措施。那么,水霉病有什么样的特性,发病机理又是怎样的?今年该如何进行防治?接下来,笔者带您一起进行了解:
水霉病的特性及发病机理
水霉病,海鲈等众多水产养殖品种的一种高发病,多发生于冬春1~4月。患病后的鱼体体表有一层灰白色棉絮状的覆盖物,覆盖部位会发生充血、坏死和溃烂,导致病鱼迅速衰竭死亡,给养殖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水霉病是一种真菌病,主要由水霉菌引起。水霉菌广泛存在于水体中,水温在25℃以上时,其孢子繁殖力较弱,不易感染,水温降至10~15℃时,其孢子大量繁殖。当养殖鱼群受到挤压,气温骤变,寄生虫害,拉网等不良影响时,其体表组织容易出现伤口,加之水温适合水霉菌孢子生长,水中的水霉病游孢子即伺机附着于坏死组织上开始发芽形成菌丝,同时漫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组织,分泌消化酵素分解周围组织,进而贯穿真皮深入肌肉,使皮肤与肌肉坏死崩解。表层的菌丝向外延伸,形成如棉絮状的覆盖物,并于末端形成孢子囊,放出游孢子到水中,经由水而传播各处。水霉病首先引起感染部位形成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然后感染部位不断扩大,呈不规则的斑块,最后水霉菌侵染腮部,导致鱼的死亡。
水霉病的防治措施
水霉病应以预防为主,因为一旦发病严重起来,较难控制,即使控制住,损失一般也较为严重。根据三环理论,笔者将水霉病的防治分为三个部分来阐述,分别为:池塘环境改良,病原虫害防控,鱼体体质强化,具体如下:
池塘环境改良
1.加深水位保温。寒潮来临前,提前加深水位(2.5米以上较佳),保温防冻(部分养殖品种需抽地下水保证咸度或搭建温棚)。
2.定期改底,保证良好底栖环境。持续低温时期,鱼群主要在水体下层活动,如果是长期不改底的鱼塘,有害物质累积过多,一方面导致鱼群不能潜底,在中上层活动而容易冻伤,引发水霉;另一方面,池塘容易泛底导致氨氮、亚盐高,引起鱼群腮部或其他部位中毒受损而“游水”,体质下降,也更容易感染水霉。部分有经验的养户坚持在越冬前及越冬期间定期进行改底(如海联科底倍康+3202),收到很好的效果,水霉较少发生。同时,在寒潮低温期,坚持每天傍晚泼洒粒粒氧,粒粒氧与水作用释放热量,有益于提高水温,利于鱼群塘底栖息。
3.肥水稳水更利于防冻抗寒。冬春季,持续低温,阳光普遍不足,中成鱼此时期水质常浑浊,苗期水质常清瘦,这些水质水色差,藻类少,光合作用弱,容易导致水体溶氧不足。而绿爽稳定的水质利于水体物质能量循环,减少刺激,降低病害发生率,建议培藻稳水,保证水体稳定。
病原虫害防控
1.做好消毒措施。寒潮前及寒潮期间定期消毒,使用二氧化氯、聚维酮碘或戊二醛,10-15天消毒一次,杀灭水体中的水霉菌及其孢子体,减少传播源。如果发生水霉,酌情考虑消毒频次及份量,可使用聚维酮碘+戊二醛进行消毒,第一天使用后,隔天再使用一次。
2.做好杀虫措施。冬季鱼群免疫力降低,易感染寄生虫(如指环虫、斜管虫等),而虫口多容易引发水霉孢子附着繁殖。因此需提前做好虫害的防控工作,建议镜检后针对虫害,在停料后选择合适的杀虫药(如阿维菌素等)进行杀虫,杀虫后及时消毒防止继发感染,消毒剂可选用二氧化氯或聚维酮碘;
3.及时捞出死鱼。水霉菌容易侵染死鱼,然后在其体表寄生并繁殖,从而释放到水体中被扩散传播。减少死鱼这一寄主,能减少水霉菌的繁殖。所以感染水霉时,需要及时清除水中死鱼。
鱼体体质强化
1.做好投喂管理。越冬期,天气温度非常低时,可少投料或不投料。晴好天气时,可增加投喂,增强鱼体营养和体质。
2.内服提高免疫力。冬季鱼群吃料投喂减少,体质及免疫力下降,通过增强体质和免疫力,可减少感染水霉等病害风险,建议越冬期间,每半月使用多维拌料3天(如海联科3505+维C)。若觉得操作麻烦,可选用膨化性内服产品直接投喂3天(如海联科肝肠利健)。(农财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