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昱宏生物> 产品知识
栏目类别

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限制因素分析与关键技术控制

 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限制因素分析与关键技术控制
                            权金鹏1,孔吉有2,邱进富3
    (1.甘肃省张掖市草原工作站,张掖734000;2.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明永乡畜牧站,张掖734000;3.民勤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针对甘肃省张掖市玉米秸秆资源丰富,但饲料化利用程度低、水平差的实际,主张将生物学、营养学、动植物学、工程技术综合交叉应用,通过改善玉米遗传品质和农艺品质来提高玉米产量和饲用品质,利用系统优化理论集成推广秸秆收获加工关键设备和技术,优化组合秸秆营养调控技术和微生物发酵技术,科学利用反刍动物瘤胃营养调控功能和青(黄)贮饲料“二次发酵”调控技术,全面提升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和秸秆饲料营养价值,使秸秆资源优势转化为草畜产业发展优势。
    关键词:玉米秸秆;饲料化;技术控制
    中图分类号:S5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2095-3887(2015)01-0061-05
    甘肃省张掖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也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之一,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饲草近300 万t,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饲草资源优势。玉米秸秆作为张掖市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最重要的饲草资源,由于受秸秆机械化收获加工配套设备不足和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推广普及率低两大瓶颈制约,全市秸秆加工利用率只有44%。如何充分利用百万亩玉米制种基地产生的秸秆,将千家万户的秸秆变废为宝转化为优质饲料,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是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最大优势所在。
    1· 张掖市秸秆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秸秆饲料化利用制约因素分析
    1.1 秸秆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013 年,全市种植农作物19.2 万hm2,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232 万t,优质牧草60 多万t,其中玉米秸秆116 万t,玉米芯30 万t,全市用于养畜的饲草近300 万t(风干重)。但全市秸秆饲料化利用量仅129 万t,秸秆饲料化利用率44%,大部分秸秆被铡短饲喂、直接饲喂或被焚烧及废弃闲置,造成了物质能量的极大浪费,且留有潜在的火灾隐患。
    1.2 秸秆饲料化利用制约因素分析
    一是由于推广资金不足和政策扶持不够,玉米联合收获机械与秸秆饲料成套加工设备相对于秸秆数量还处在低水平。特别是现有农用机具设备与一家一户的秸秆收集方式存在冲突,影响了配套机械设备和相应规模化的生产。全市大型玉米秸秆青贮料收获机仅131 台,仅能完成15%的收获任务,大部分秸秆依靠人工进行收获,劳动效率低下。
    二是受传统农耕思想和养殖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农户只想利用大型秸秆收获机械尽快收割秸秆,而对秸秆饲料化、商品化利用认识不足,除部分秸秆作为青贮、黄贮、微贮饲料饲喂牲畜外,尚有相当数量的秸秆被直接饲喂、乱堆乱放、废弃闲置或焚烧。
    三是受资金制约许多秸秆饲料化利用成熟技术推广普及不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仅44%,且加工利用方式单一,技术手段落后,秸秆饲料营养品质低。
    四是受养殖规模和养殖效益的影响,秸秆饲料化利用难以全面推广普及。由于张掖市的肉牛、肉羊养殖尚处于小规模大群体的饲养模式,大部分母牛养殖户和一些小规模育肥户大多养牛3~5 头,而青贮玉米秸秆需劳动力多,时间长,青贮成本高,影响了制作青贮的积极性。
    五是玉米秸秆青贮季节正值秋收的大忙季节,收获籽实与制作青贮在时间和劳动力上相互制约,致使玉米秸秆收获期劳动力价格暴涨,劳动成本高。且玉米秸秆必须在灌冬水前收获完毕,使得秸秆收获时间大大缩短,但现有秸秆收获机械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严重制约着秸秆饲料化利用进程。此外,玉米籽实的收获是以玉米植株枯黄后进行,此时玉米秸秆中的营养成分已大量流失,不但错过了秸秆青贮加工的黄金季节,也影响了黄贮饲料的质量,大大阻碍了一直推行的玉米黄熟青收制作优质青贮饲料技术的推广普及。
    2· 秸秆饲料化利用关键技术难题分析
    农作物秸秆的共同特点是粗蛋白低(3%~6%),粗脂肪含量很低(0.5%~1.0%),粗纤维含量较高(30%~45%),维生素缺乏,矿物质元素含量低且不平衡,适口性差。由于蛋白质含量低,与牛羊一般所要求的>12%的情况存在较大距离,单独饲喂不能满足需要。由于秸秆质地粗糙,适口性差,容重小,单位体积大(20~30 kg/m3),无法作为商品运输贮存。据测定,玉米秸秆中所含的消化能2 235.8 kJ/kg,总能量与牧草相当,但其营养价值只相当于干草的一半、谷物的四分之一,消化率和适口性都差,一般反刍动物对秸秆的消化率仅20%~30%[1]。
    由于秸秆茎叶表皮角质层和硅细胞的阻抑、胞间木质素的障碍、细胞壁结壳物质的阻隔、纤维素链分子结晶结构的高抗蚀性等秸秆自身限制因素的存在,使秸秆质地粗糙、适口性差、消化率低。由于秸秆粗蛋白含量低,而粗纤维含量较高,特别是木质素含量高,木质素本身不仅不能被家畜利用,而且还会影响其他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也增加了秸秆消化吸收的难度。因此,秸秆用作动物饲料时主要存在消化率低和摄入量少以及秸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的问题,要想提高秸秆的利用率,必须提高秸秆的消化率和营养吸收率以及动物的适口性,当前应主要着眼于破坏秸秆组织结构、降低纤维成分结晶性、改变分子结构以及除去妨碍消化的木质素、硅酸盐等物质,关键是降解木质素,保留纤维素,使家畜可以利用秸秆中一切可利用的营养物质[2]。但由于秸秆本身的难降解性和处理秸秆的技术水平有限,任何单一的处理都不能充分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当前,我国在农作物秸秆饲料化方面仅仅是为了解决秸秆的出路问题而进行的一些单项技术或者是采取某二单项措施,没有形成集成技术体系,而且这些技术尚处于粗加工阶段,秸秆饲料化利用尚有一些关键技术难题亟待解决。一是秸秆饲料饲喂过程中的消化、转化率低的问题;二是制作过程中的机械化程度低,劳动成本高的问题;三是随着制作规模与生产量的增大,成功率低、浪费量大的问题;四是秸秆微贮中的微生物制剂发酵效果不佳的问题;五是秸秆饲料商品化和产业化的问题。
    3· 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关键技术控制
    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途径之一,就是在农区发展秸秆畜牧业。发展秸秆畜牧业的实质就是以提高了营养价值的农作物秸秆作为反刍家畜的基础日粮,少用精料。秸秆饲料化就是以秸秆经过青贮、氨化、微贮等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处理,提高其营养价值、养分含量及适口性后用于饲养畜禽,通过养畜过腹还田的一种科学方法。但是受秸秆理化性质、技术进步和秸秆饲料化利用的局限性大、秸秆饲料有效能量不足的制约,必须通过改善玉米遗传品质和农艺品质来提高玉米产量和饲用品质,通过集成推广与之相配套的秸秆饲料加工关键设备和窖池青贮、包膜青贮、袋装青贮、黄贮、微贮、压块、秸秆颗粒化、复合化学处理等配套技术,并充分发挥反刍动物瘤胃营养调控功能,形成一个将生物学、营养学、动植物学、工程技术综合交叉应用的以玉米秸秆青贮为主链的较为成熟的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体系。
    3.1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大玉米遗传品质和农艺品质的调控
    按照从种植业向养殖业调整的思路,在确保种粮面积的基础上加强优质饲草基地建设,扩大青贮饲料种植规模,彻底转变“粮一经”二元种植结构为“粮一经一饲”三元种植结构,全面推广玉米整株带穗青贮、秸秆与优质牧草混贮等技术,改变过去重籽实、轻秸秆的利用观念,树立对农作物整体利用的思想。
    一是培育、筛选和推广秸秆营养价值高,籽实产量和品质均优的饲用玉米新品种,逐步替代现有品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是品种遗传特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是培育、种植高产优质的玉米品种。一般早熟品种、中晚熟品种的营养价值、产量、干物质等含量高,能调制出优质青贮,但产量低。晚熟品种由于含水量高,含糖量少,调制不出优质青贮。故应以早、晚熟品种与中晚熟品种搭配种植为宜。此外,饲用玉米青贮饲料的NDF、ADF 含量低于粮食用玉米,WSC 含量和有机物体外降解率明显高于粮食用玉米青秸秆,故应全面推广饲用玉米,并以科多8 号为调制高品质青贮饲料的首选玉米品种。
    二是加强农艺品质调控。首先是种植密度调控。玉米群体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产量逐渐下降,且随着密度增加,粗蛋白含量下降,粗纤维含量增加。合理密植是玉米高产的保证,要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青贮玉米种植密度在78 000 株/hm2(5 200 株/ 亩)为宜[3]。其次是科学施肥,及时灌溉。在一定的氮肥用量范围内,肥料用量与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呈高度正相关,N、P、K 配合施用是青贮玉米获得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带穗青贮的玉米和不以籽粒为收获目的以拔节前后一次追肥为好,一般每公顷施碳酸氢铵750 kg、有机肥30 000 kg 为最佳的施肥处理,同时要强化喇叭口期肥水管理。玉米生产最主要的是底墒,孕穗、开花和灌浆这3 个阶段最为关键。在降水量少的情况下,浇好拔节水和灌浆水是决定玉米产量的关键。在一定范围内,在节水10%,即每公顷施尿素225 kg、灌水2 070 m3,是理想的水肥组合,能达到“以水调肥、以肥调水、肥水相济”的效果[4]。再次是混播、混贮调控。混播可有效延长混播群体的光合作用时间、增大光合总面积,以达到高产。混播要做到高矮、肥瘦、圆尖、深浅、早晚、阴阳的合理搭配,故应选择生长迅速、较喜冷凉条件的豆科牧草与青贮玉米进行间混套作,以充分发挥豆科与禾本科作物根系对养分利用的互惠效应。将玉米与豆科牧草等原料混贮,弥补青贮玉米饲料中营养不全面的缺点,达到能量和蛋白质的最佳互补。最后是收获期调控。综合考虑玉米秸秆营养成分及籽实产量,因地制宜地确定玉米适宜的收获期,以玉米整株青贮时,最佳收获期宜在腊熟初期。同时,玉米籽实收获后随着时间推迟,玉米秸秆养分逐渐流失,故籽实收获后的15 d 内应及早安排黄贮,最迟不能超过20 d[5]。
    3.2 利用系统工程理论,集成优化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
    发展秸秆养畜,关键是秸秆处理,重点应放在系统组合营养技术利用干秸秆、集成配套秸秆收获加工关键设备、筛选利用微生物发酵转化秸秆饲料和反刍动物瘤胃营养调控等方面。
    3.2.1 集成优化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
    从国内外生产实践看,秸秆饲料发展方向主要是提高其营养价值和消化率,改善适口性。为此,必须集成利用机械加工、青贮、氨化、微生物发酵等技术破碎秸秆结交的“木质素外皮”,使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在瘤胃中接受酶—微生物的分解成为可能,实现节粮增效。
    一是优化利用粉碎、揉搓、制粒、压块等物理处理技术,或作为其他处理的预处理及与其他方式结合起来,增加秸秆饲料适口性,减少采食过程的能耗和饲喂过程中的饲料浪费。在秸秆压块和颗粒化处理中可根据需要添加一定量的精料或添加剂,并利用工业化学方法在高温、高压下施氨处理,以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采食量和消化率。
    二是优化利用氨化、碱化、复合化学处理等处理技术,利用氢氧化钠、尿素等碱性化合物打开秸秆纤维素、半纤维素之间的酯键,溶解半纤维素和部分木质素及硅,使纤维素膨胀,从而使瘤胃液易于渗入而利于消化吸收。碱化以NaOH 处理的效果最理想,并以4%的尿素和1%的NaOH 混合处理效果较好。氨化以氨量3.5%、秸秆含水量30%时处理效果最好。并以尿素氨化处理和氨碱复合处理为最佳(尿素40 g/kg + 氢氧化钙50 g /kg),比单独用尿素或氢氧化钙处理的秸秆干物质降解率提高一倍,是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率和营养价值的新方法[6]。
    三是优化利用青贮、微贮、黄贮等微生物发酵技术,关键是筛选应用质量可靠、发酵效果理想、性价比合理的微生物菌剂或酶制剂,以生产出WSC 含量高而ADF、NDF 和CF 含量低的玉米秸秆饲料。对于全株玉米或青玉米秸秆宜采用窖贮,关键要掌握好原料水分含量(65%~75%)和糖分含量(不低于2%),并通过切碎、压实、密封创造厌氧环境。对于干玉米秸秆可采用黄贮或微贮,关键是原料含水量要适宜(40%~55%),并且必须在高度厌氧状态下进行。对于秸秆饲料商品化生产,可利用袋装、裹包青贮技术将秸秆揉碎后用打捆机高密度压实打捆,同时加入sila-Max200、郑州益加益、西安新天地等微生物发酵菌剂,然后用裹包机把打好的草捆用专用拉伸膜裹包起来,创造一个最佳的密封厌氧发酵环境,生产出高品质的生物秸秆商品饲料。当用微生物发酵以求提高秸秆消化率时,应选择能降解木质素的微生物,以真菌效果较好。此外,在青贮和微贮的基础上,筛选高产纤维素酶菌株,并研究其配套的发酵工程技术,通过使用含纤维素酶和木聚糠酶活力较高的酶制剂生产秸秆发酵饲料,使大量的秸秆等纤维素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四是优化集成利用复合处理技术。针对单纯用微生物制剂发酵效果差的缺陷,可以将多种处理方法优化组合起来。可将秸秆揉丝、粉碎后喷洒一定比例的化学试剂,作用一段时间后,再按照日粮配方添加精料和其他原料,最后再经过制粒、制块等处理,使饲料容易运输储藏;也可对秸秆先进行化学预处理,然后再添加sila-Max200、郑州益加益、西安新天地等微生物发酵剂进行秸秆发酵处理,即复合生物处理技术。
    五是优化利用TMR 技术。利用秸秆的三级饲料化技术,根据牛羊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要,按照均衡营养配方,在精确数量化的基础上进行营养调控,并对日粮各组分进行搅拌、切割、混合和饲喂,以提高适口性好,充分改善牛羊瘤胃微生物环境体系,用尽可能少的饲草料生产出尽可能多而优的畜产品,以获取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
    3.2.2 集成推广秸秆饲料机械化技术
    秸秆饲料机械化技术能有效地解决秸秆季节性产出与秸秆饲料均衡生产的矛盾,有效提高秸秆的饲用价值及利用率,而且便于长距离运输和长期贮存,使秸秆饲料商品化生产变成现实。
    一是因地制宜地推广玉米秸秆青贮机械化技术,对青贮生产的原料准备、装填和封闭等整个生产环节实施机械化作业,其关键环节是原料收获和粉碎。对于规模化养殖场应大面积推行青贮玉米秸秆机械化窑贮技术分段工艺,主要由玉米秸秆青贮料收获机收割—机动车拉运—机械切碎抛送—拖拉机逐层压实—人工铺膜盖土等组成;对于中小型牛羊养殖场(户)可推行服务型作业工艺,秸秆收割、草料拉运、装填入窑、压实密封等环节都由秸秆收获加工农机专业合作社或玉米秸秆收割队、收集贮运队、加工调制队等专业化服务队伍完成,实行“收、运、贮”一条龙作业;对于养殖规模小的部分农户可示范推广机械化袋装技术和裹包技术,制作优质商品草产品,是秸秆饲料产业化运作的一项关键技术。
    二是集成推广玉米秸秆饲料商品化生产技术,关键是优化集成玉米秸秆揉搓、打捆、压块和制粒等干贮技术,并以秸秆揉搓、打捆为基础,利用秸秆压块和制粒技术将揉搓后的秸秆压制成高密度草块或草颗粒,其压缩比可达1/5~1/l5,有利于秸秆饲料的长途运输和长期安全贮存。同时,在压块、制粒过程中可按照配方定量添加精饲料和微量元素等,能提高秸秆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采食率,适用于商品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3.2.3 调控瘤胃内环境,提高反刍动物对秸秆饲料的利用效率
    由于反刍动物具有独特的消化体系和器官,能利用瘤胃微生物分解纤维素、将质量差的植物蛋白转化为质量好的微生物蛋白、将非蛋白氮合成菌体蛋白、能合成VB 和VK 等,因而能有效利用粗饲料。因此,可以对瘤胃内环境进行系统营养调控,通过补充添加适量的营养物质,改善瘤胃微生物生存环境,提高微生物合成强度,进而调动微生物分解粗纤维的潜力,以提高对秸秆纤维性物质的利用率[7]。
    一是补充适量的淀粉或蔗糖等能量物质。瘤胃内容物的能量浓度是决定瘤胃微生物合成速度最主要的因素,当供给充足的能量,可较好地实现能量与氨的释放同步,能有效地合成MCP。一般反刍动物每千克活重适宜供糖量为1~3 g。
    二是补充适量的可发酵氮源。当能量供应充足时,氨浓度的大小直接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只有同时提供氨、挥发性脂肪酸及合成所需要的能量,才能有效地合成MCP。
    三是补充适量过瘤胃蛋白。反刍动物能借助瘤胃微生物利用非蛋白态氮,故应充分利用尿素等非蛋白态氮作为氮素补充物。在玉米秸秆基础日粮中添加蛋白质饲料会产生正组合效应,但应准确合理地确定粗饲料的添加比例,以实现最低成本和最大生产性能。
    四是补充适量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以秸秆为基础日粮补充磷、钙及锌、硒等微量元素混合物可使瘤胃中NH3-N 占总N 的比例下降,真蛋白氮比例上升,使瘤胃微生物合成蛋白质的能力得到改善,繁殖力增强。补充维生素以VA 或胡萝卜素最为重要。
    五是补充适量矿物质硫。硫是保证瘤胃微生物最佳生长的重要养分,必须持续不断地给瘤胃微生物提供足够的硫源,一般日粮内硫的安全水平在0.1%~0.2%之间。
    六是日粮中脂肪的含量应适宜。反刍动物日粮中脂肪的添加量一般牛为700~900 g,相当于日粮DM 的5%~7%。如果超过此范围,会严重降低纤维素的消化率。
    3.3 利用系统优化理论推进秸秆饲料商品化生产
    利用系统优化理论将秸秆揉搓、粉碎、添加发酵剂和动物营养素、打捆、包膜、压块等技术集成,将重点放到系统组合营养技术加工利用干秸秆方面,通过物理揉搓、化学酶解、生物发酵等手段来克服秸秆本身的难降解性和当前处理秸秆的技术水平有限的缺陷,从而提高秸秆饲料的营养价值,改善适口性,方便秸秆饲料的储藏运输和商品化生产。在牛羊养殖相对集中的行政村组建大中型秸秆饲料加工厂或专业合作社,选用大中型联合加工机组组建专业化饲料加工企业、饲草料加工配送中心,在秸秆收获季节将玉米秸秆购买回来,进行大规模包膜(袋装)青贮、微贮或秸秆颗粒饲料、草粉、草块等多种秸秆草产品生产和商品化、产业化经营。
    3.4 加快研发生产新型秸秆饲料
    利用系统优化技术研发适宜本地的标准配方秸秆饲料,生产营养价值明显增加、适口性明显改善、饲料转化效率明显提高、畜产品质量明显改进、生产成本明显降低、且有利于草食动物健康的新型秸秆饲料,构建专业化的优质饲草料生产加工体系。一是研制生产适宜反刍动物在饲喂青贮和氨化秸秆时所需要的经济、有效的饲料添加剂;二是研制生产以粗饲料为主搭配以干草、草粉、青贮料和各种添加剂的全价配合饲料,充分发挥瘤胃机能,提高养殖效益;三是积极推广秸秆青贮、氨化技术,并逐步研发出高能饲草、秸秆颗粒(草块)、秸秆全价饲料等新型高效秸秆产品,促进秸秆饲料高效利用和节粮增效。
    3.5 加快转变秸秆开发利用模式,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效率
    集成推广“示范带动整体开发模式、合作社专业化运行模式、定单运行模式、一点对多源的秸秆收集贮运模式、技术承包服务模式、循环利用模式、行政业务双轨管理模式、校地合作模式”等行之有效的秸秆饲料化利用运行模式。在思想认识上,要实现秸秆从传统农业副产品向重要农产品的转变;在利用方法上,要实现由过去单一品种向多品种延伸;在利用方式上,要实现秸秆从简单利用向综合利用的转变;在技术手段上,要实现由过去单一青贮、氨化向深层次多品系开发;在收获加工手段上,要实现由过去单一靠人工收割、铡草机铡切向依托大中型收获加工机械多样化生产的转变;在管理办法上,要实现秸秆从粗放管理向科学管理高效利用的转变;在利用机制上,要实现秸秆从自给自足利用向商品化生产营销的转变;在养殖方式上,要实现由粗放饲喂向“长草短喂、粗草细喂、粗精混喂,少给勤喂”的精准化利用转变,从以粮草为主向以秸秆为主的转变,真正实现玉米秸秆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
    3.6 青(黄)贮饲料“二次发酵”关键技术控制
    一是适时收割玉米,突击进行青(黄)贮。大面积推广专用青贮玉米,在蜡熟初期及时组织收割并进行全株青贮。对于去果穗的青秸秆宜在玉米果穗成熟后,玉米秸秆下部有1~2 片叶变黄时收割,并立即切碎青贮。对于制种玉米待收获完玉米籽实后,要及时组织大中型秸秆青贮料收获机突击进行收获加工,最好在收获完玉米籽实15 d 内完成收割和青(黄)贮制作,最大化减少秸秆营养流失。综合考虑西北气候特点,可以9 月20 日至10 月10 日为青(黄)贮制作的突击周。
    二是改土窖为永久窖、改圆形窖为长方形窖,以提高青(黄)贮饲料质量。窖的大小,依养殖规模和每天取用量而定,窖深原则上≥窖的宽度,一般窖深与窖宽的比例为1.2:1~1.5:1,窖长依秸秆量和养殖数量多少而定。
    三是科学规范地制作青(黄)贮饲料。首先要保证所有原料必须新鲜、无霉变,掌握好原料水分含量(65%~75%)、糖分含量(不低于2%),并创造厌氧环境。制作中要做到原料要切碎(2~3 cm)、装填要压实(每装填15~20 cm 贮料要压实一边)、窖顶要封严(贮料高出窖沿60~80 cm 后盖塑料薄膜密封严实)、要连续进行一次完成(最好在3 d 内完成,最多不得超过7 d[8]。
    四是科学规范地取用青(黄)贮饲料。圆形窖自上而下逐层取用,长方形窖自一端开口逐段取用,不可一次揭掉过长的塑料布和表层土,取用量以满足畜群当天采食为准,每次取料后用塑料薄膜及时盖严并压实。窖口一经打开就应天天使用,严防取料面积太大或长时间暴露。
    五是适量添加某些特殊酸性物质。在制作黄贮饲料时可在贮料上喷洒甲酸等酸性物质,可抵抗杂菌侵害,有效抵御“二次发酵”。
    六是适量添加纤维素酶和防腐剂。添加纤维素酶、防腐剂等有利于形成乳酸发酵条件,抑制腐败菌的产生和生长,限制氨的产生,从而提高饲料品质,并使窖顶、窖壁不易出现发霉现象。
    七是添加能量物质和氮素化合物。加入适宜的能量物质和非蛋白氮(每1 000 kg 秸秆加尿素3~5 kg、食盐2.0~2.5 kg),可通过氨化作用中和部分醋酸和酪酸,提高秸秆饲料的氮素营养成分与营养价值,并能有效防止“二次发酵”。
参考文献
[1]刘详有,曾秀玲,赵熙贵,等.农作物秸秆饲料的营养特点与微生物发酵秸秆类饲料的研究进展[J]. 贵州畜牧兽医,2010,34(1):11-14.
[2]饶辉.国内外秸秆类微生物发酵饲料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9-161.
[3]张弘强,张月学.青贮玉米品种、密度、肥力三因素比较试验及其最佳组合的初步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1):23-26.
[4]霍军营.浅谈玉米生产的限制因素与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0(7):40-41.
[5]杜广明,韩景胜,曹凤芹,等.籽实收获后玉米秸营养成分动态研究[J].饲料博览,1996,8(2):14.
[6]房兴堂,陈宏,陶佩琳,等.农作物秸秆饲料化高效利用新技术[J].饲料研究,2007(1):75-76.
[7]张彩英,胡国良,曹华斌.反刍动物瘤胃内环境的特点及调控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2010,37(4):18-20.
[8]路海.青贮玉米秸秆发霉变黑的原因及解决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1,27(5):175.

161